法律财税-您触手可得的风控顾问!

账表的查证方法专题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一:财务报表



   一、财务报表  

   1.报表的核算 报表的核算结果和最终表现形式,是企业经济信息系统输出的主要渠道,是外界了解企业的主要窗口,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态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综合反映。 企业生产经营中并存着三种类型的核算:即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所以也就存在着相应的三种核算报表:财务报表、统计报表和业务报表,这三种报表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三种报表相对应,报表查账也可分为:会计报表查账、统计报表查账、业务报表查账。 会计报表检查的重点是为实现报表检查的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查的重点及其主要内容。对会计报表的检查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会计报表的内在质量的检查,侧重于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是分析和评价性检查,侧重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2,会计报表常规性审查 对会计报表常规性审查主要包括报表编制是否符合规定的手续和程序;各种报表如主表、附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制是否齐全;报表的截止日期是否适当,资料来源是否可靠;报表内容是否完整;各项目数据如年初数、期末数及小计、合计、总计是否正确;对主要报表应逐一核对,其他报表一般可先核对总数,发现差错和可疑问题再进行具体核对,对发现的差错和不平衡现象必须查明原因,找出源头。  

   3.报表勾稽关系的审查 报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包括主表与附表、主表与主表、前期报表与本期报表、报表与计划、账簿之间等。对报表勾稽关系的审查,可以进一步验证报表的正确性,研究企业资金运动的联系和趋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表现为:  

   (1)前期报表与本期报表的关系,即本期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期初数等于上期报表的期末数,本期报表中有关项目的累计数是上期报表的累计数加本期发生数;  

   (2)本期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式等;  

   (3)主表与附表之间的关系,一般附表是用以说明主表中某些特定项目,主表中某些项目是附表的计算结果;  

   (4)各类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实际项目的勾稽关系等。  

    4.报表中有关内容的检查 对报表有关内容的检查是报表检查的核心,即对报表中有关数据进行审查分析,即验证报表中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地反映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并进一步观察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于各种会计报表的性质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检查人员所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如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反映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资产、负债和资本等账户。这类账户属于实账户,既有余额可供核算,又有实物可供盘点,还可以经过调查研究取证以及进行平衡分析、结构分析等,以证实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但损益表却不同,其性质属于动态报表,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经营过程和结果,其资料来源于收入、成本费用等账户,一般无余额,也无实物町供盘点,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摊销、分配才能得出其报表项目数;所以对它们的检查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检查的证据,取得检查成果。对报表分析、评价性检查,主要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检查实现的:  

   ①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  

   ②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及其可靠性;  

   ③分析评价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  

   ④分析评价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  

   ⑤分析评价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⑥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其风险性。  

   统计报表的检查重点与会计报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要对报表本身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所提供的统计信息正确无误;同时要对统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性。前者主要检查统计报表的结构是否合理;项目是否齐全;其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统计部门的规定;各统计数据的来源是否经过科学严密的计算汇总;有无人为的调节;有无用预计数、估计数和期望数来代替实际统计数;报表要素是否完整;指标的口径是否正确;报表的填写是否规范;报表的文字、数据、表格等是否清晰、整洁;报表中各小计、合计和总计是否正确,有无计算错课和其他明显不妥之处。  

   业务报表的检查重点是报表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有无该设的未设,不该设的却盲目设置现象,各报表之间的编制、传递和上报关系是否清楚,报送的时间是否及时,其应有作用是否能正常发挥;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真实、可靠,是否体现了相关性、重要性和充分性的原则要求;是否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工具;业务报表的编制是否有具体规范要求。有关人员编制报表是否按章办事;业务报表的质量是否能满足管理需要;有无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等等。  

   5.报表查账的常见方法 报表检查的常见方法有:  

   (1)审阅法 这是对报表检查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指对报表进行仔细阅读和审视性检查,看其是否存在问题,如各项目是否齐全,具内容是否充分反映,各种勾稽关系是否存在,各项目数据是否正常,文字说明是否准确等,如发现异常或可疑之处,则应进一步审查有关资料。  

   (2)复核法 指对报表中所列的有关计算结果进行重新计算检验,视其是否存在错、漏、重问题,特别是对报表中的小计、合计和总计进行复核,对其应有平衡关系进行复核,对报表中有关指标值进行复核等等,以发现错误,判断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要求被查单位及时纠正和调整。  

   (3)核对法 这是确定有关数据是否相符的常用方法,如报表与账簿有关数据,报表之间的有关数据等,如经核对不符,说明存在问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4)比较法 即将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具有可比性的资料数据进行比较,旨在验证有关资料数据是否合理,如本期与上期比较,财产物资库存的增减、应收应付款项的增减变动、利润的升降等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且不能说明理由,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5)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对报表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判断各种可能存车的问题及其原因,井确定下一步审查的重点和范围。分析是综合的前提,是对总体进行分类、解剖的重要手段。分析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各种方法审查的结果,以及检查人员的经验、水平和技能。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二:查账方法



    二、查账方法  

   1.资本的审查 资本,就是投资者在合资企业中所享有的产权(也称权益)。或者说,企业的资产总额,扣除其负债总额后的净资产就是资本。目前,企业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储备基金、发展基金、本年利润和未分配利润。 从合资企业性质和特点出发,查账人员在对资本进行审核之前,应取得受审单位的合资合同,协议和章程中规定的各方出资比例数额,以及有关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的计提规定,并结合各项资本的特点,逐项加以审核。  

   对于实收资本的审核,查账人员可以根据验资结果,与验资报告书加以核对,以视其两者是否相符一致。若发现问题应详细查核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对于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的审查,应根据企业的有关规定,审查各项基金的提取是否合理,以及各项基金的用途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对于本年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的审查,应着重注意本年利润和负债表中该项目的数额是否一致。 在资本审核中,重点要注意合资企业投资各方有无撤资以减少注册资本的情况。  

   2.利润表项目的审查  

  (1)审查损益表中有关项目数字的计算是否正确,稽查下列各项数字是否相符。  

   ①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一产品销售成本一产品销售费用一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十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一所得税  

   (2)审查损益表中各有关项目数字的来源是否正确。 由于损益表中各有关项目数字是根据账簿中的数字填列,所以可以用核对的方法进行复查。  

   ①“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或“产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审查月份报表时,该项目的数字可与“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当月贷方发生额减去当月借方发生额中的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后的净额相核对(或减去“销售折扣与折让”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在审查年度报表时,该项目可与“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全年贷方发生额扣除销售折扣和折让后的净额相核对。通过核对,可检验二者是否一致。  

   ②“营业成本”项目(或“产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成本”以下均相同),可与“产品销售成本”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相核对。审查月份报表时与当月借方发生额相核对,审查年度报表时与全年借方发生额相核对。  

   ③“营业费用”项目,营业费用由销售费用、仓储费用、进货费用(扣除结存商品应分摊部分)、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几项组成,可与有关项目的当月借方发生额、全年借方发生额相核对,工业制造业的“产品销售费用”项目,应与“产品销售费用”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相核对。  

   ④“营业税金”项目,应与“营业税金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分析核对看是否相符。工业制造业的“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项目,应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分析核对,看是否相符。  

   ⑤“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可与“其他业务支出的有效数额相核对,或与“营业收入”、“营业支出”、“营业成本有关明细科目的发生额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进货费用”、“营业税金”等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核对,看是否相符。  

   ⑥工业制造业的“管理费用”项目,可与“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相核对。  

   ⑦工业制造业的“财务费用”项目,可与“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相核对。  

   ⑧“投资收益”项目,可与“投资收益”科目期末结转利润的数额相核对,看是否相符。  

   ⑨“营业外收入”项目,可与“营业外收入科目期末结转利润的数额相核对。  

   ⑩“营业外支出”项目,可与“营业外支出”科目期末结转利润的数额相核对。  

   (11)报表中的“本年累计数”栏的各项数字,可与上月该表的“本年累计数”加上本月该表的“本月数”后的数额相核对。  

  3.损益表内容的审查 对损益表真实性、合法性所进行的审查,是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准绳,鉴定损益表所反映内容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应着重审查企业利润的形成是否真实、合法、利润分配是否符合规定。 一般应对以下各方面进行审查:  

   (1)销售收入的审查 产品销售收入的审查。产品销售收入是计算产品销售税金(或营业税金)和产品销售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销售收入计算的正确与否,将会影响税金交纳和利润的实现。  

   (2)成本费用的审查 销售收入确定后,正确计算成本和费用对营业利润影响极大。 对成本和费用应做如下审查:  

   ①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是否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②企业发生的销售(货)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是否按规定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②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是否按一定标准分配汁人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是否预提计入本期。  

   ④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一经确定,是否有随意变动的情况。  

   ⑥企业的下列支出,是否按规定没有列人成本、费用: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被没收的财产、各项罚款。赞助、捐赠支出,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4.利润的审查 企业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 刘投资收益的审查,着重审查其构成内容是否符合规定,各类投资收益的数额是否真实。 对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审查,着重审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构成内容是否是确实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有直接关系的收支,特别应注意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价值的真实性;处理固定资产收益或损失数额的真实性;罚款净收入和净支出的正确性;确认无法支付的应付款和非正常损失是否履行审批手续等。  

   5损益表的综合审查方法 损益表的综合审查,就是对企业的年度损益表格式、项目,编制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一般的审查。  

   (1)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审查年度损益表的编制结构和形式是否合理、合法,损益表中的各个项目、指标的填列是否正确,有无遗漏、错填等现象,指标与指标之间的计算是否正确,净收益计算是否有误等。  

   (2)按照损益表编制的脉络,追本溯源,依据账表、账账、账证的关系,审查利润表中的各项目资料,与账簿记录的内容是否相符,以及账簿登记的内容与有关的原始凭证、账簿凭证是否相符。  

  (3)审查与其他各种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即审查损益表中的有关项目资料,与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中有关项目资料是否相一致,互相衔接。  

   6.损益表的分项审查方法 在损益表综合审查的基础上,查账人员应从损益表的各项目入手,对各项目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即分项审查。分项审查,是损益表审查的关键所在。尽管利润表的格式、项目的填列和数据的计算并无错误,也无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查账人员决不能就此得出该企业的年度损益表为合法合理的报表的结论。只有对损益表反映的各项目的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作出评价后,查账人员才能对受审单位的年度损益作出最后的结论意见。  

   7.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企业某一时期有关现金收入和现金付出的信息;其次是在现金基础上提供企业某一时期有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信息。 现金流量表把经济业务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每项活动又分为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1)经营活动包括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有交易的事项。  

   (2)投资活动包括:  

   ①对外贷款和收回贷款;  

   ②取得和出售投资及生产性耐用资产。  

   (3)筹资活动涉及负债和股东权益项目,包括:  

   ①向债权人借入现金及偿还借入的现金;  

   ②向股东筹集资本以及向其提供投资报酬或返还其投资。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指现金和现金等同物。所谓现金,指纸币和硬币、支票、可转让汇票和银行存款;所谓现金等同物,指初始到期日在三个月内(包括三个月)的短期投资。  

   8.现金流量表的复核审查  

   (1)复核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直接计算公式 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一现金流出。 检查现金流入内容是否完整,计算是否正确。 现金流入包括来自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即来自顾客的现金收入、来自贷款的报酬(利息)和权益性证券报酬(股利)。从顾客处收到的现金,既有本期现销部分得到的现金,又有以前年度赊销本期收回的现金,而本期销货净额中又有赊销部分,因此应对本期销货净额及期初、期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变动加以调整而求得。公式如下: 自顾客处收到的现金=本期销货净额+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收到的投资收入。  

   长期投资若按成本法进行核算,则收益表列示的股利收入即为现金收入;若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则收益表上列示的享有联属公司的收益和现金收入不一致,须分析本年真正收到的现金股利。由于利息收入是在应计基础上记录的,因此须加以调整,公式为: 收到的利息=利息收入+应收利息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检查现金流出的正确性 现金流出的内容主要有购买存货和各种费用支出。 付给供应者和雇员的现金 用于本期购货支出的现金,既有本期现购支出的现金,又有以前年度赊购、本期支出的现金;同时本期购货成本中还应包含赊购部分,因此购货支出的现金要对本期的购货成本根据期初、期未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的变动加以调整求得,公式为: 购货支出的现金=销售成本+存货增加额(或减其减少额)+应付票据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应付账款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费用的现金支出 收益表中列示的费用表明了本期的销货成本和其他支出,但与费用的现金支出有很大的差异,因为收益表中列示的某些费用并不需动用现金,如折旧费,但在应计基础上,确实增加了计量的费用总额。这种不需现金流出的费用还有无形资产和债券折价的摊销。  

   另外,费用的确认和实际的现金支出也可由于短期时间差造成差异。当消耗商品或者劳务时,费用已经确认入账,然而这些费用现金的支出则可能在以前期间、当期或以后期间。预先支付的为预付费用,本期支出会超出确认的费用额;以后支付现金,本期支出就低于确认的费用额。因此费用的现金支出须由应计基础转为现金基础,公式如下: 发生费用的现金支出=费用-折旧和其他非现金费用+预付费用增加额(或减其减少额)+应计负债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利息费用的现金支出由应计基础转到现金基础,公式为: 利息费用的现金支出=利息费用+应付利息的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所得税费用的现金支出,转化为现金基础的公式为: 所得税费用的现金支出=所得税费用+应付所得税减少额(或减其增加额) 间接法计算 以间接法计算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净收益调节成净现金流量即可。  

   净收益和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由三方面原因导致:  

   ①折旧费、摊销费使净收益减少,但不影响现金流量;  

   ②销货净额、销货成本及其他费用均按应计基础确认,与现金支出存在时间差;  

   ③非营业活动的收益和损失会影响净收益,但不影响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 因此,若以净收益为起点计算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要对以上三方面差异进行调整,计算公式如下: 来自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净收益+折旧费用 +无形资产和递延费用摊销 +债券折价摊销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投资贷项增加额 +权益法下普通股投资的损失 +销售固定资产损失 +应收账款减少额 +存货减少额 +预付费用减少额 +应付账款增加额 +应计负债增加额 一债券溢价的摊销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投资贷项减少额 一权益法下普通股投资收益 一销售固定资产利润 一应收账款增加额 一存货增加额 一预付费用增加额 一应付账款减少额 一应计负债减少额  

   (2)复核来自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可以用下列几项业务活动检查这一现金流量计算是否正确:  

   ①购买和销售证券 购买证券为现金流出,销售证券则为现金流入;通过分析“有价证券”账户的借贷记录,可判断净现金流量。  

   ②提供和收回贷款 提供贷款为现金流出,收回贷款为现金流入。可从长期投资账户的借贷方发生额进行分析。  

   ③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  

   ④销售固定资产收回的现金  

   ⑤受灾设备赔偿款为现金流入  

   (3)复核来自筹资活动的现金硫量 来自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通过分析本年度有关负债和股东权益账户借贷方的变化来确定。 如长期投资、长期负债和缴入资本账户贷方的变化通常为现金流入,而借方变化则表示为现金流出。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三: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负债表  

   1.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是反映企业资金状况的静态报表。 通过对其审查可以证实企业真正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证实投入企业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情况,证实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以及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  

   2.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审查 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其他各种报表是各项经济指标有机的组合排列。各项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因此,为了证明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有必要对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报表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分析各项经济指标。  

   (1)要从资产负债表本身的结构、编制技术等方面进行审查。 具体来说,就是要审查:  

   ①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形式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报表内的各项目、指标是否填列齐全,有无漏填、错行、错格等问题;  

   ②按照财务会计的平衡原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合计数是否相等于负债和权益合计数,以及表内有关资料、数据的汇总,是否正确;  

   ③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项目资料,与有关的账簿资料是否一致,即账表是否一致。  

   (2)资产负债表综合审查,还要根据财务报表与账簿、账簿与账簿、账簿与实物、账簿与凭证一致性的原理,审查和核对总分类账簿的期末余额,各种明细分类账簿的期末余额,审查各种凭证是否齐全正确;实物保管是否完整无缺。 总而言之,要审查账表、账账、账证和贴实是否相符一致。  

   (3)资产负债表综合审查,还需要审查和核对资产负债表与其他各种报表的勾稽关系。  

   3.资产负债表分类审查 资产负债表分类审查,具体说就是按照企业会计科目分类进行审查。 资产、负债和权益三类科目,主要依据编制的明细表,来审查其内容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合法。  

   (1)货币资金的审查 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两项。其中,合营企业现金,主要有人民币和外币等。银行存款,主要有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等。 货币资金项目的舞弊行为,一般可能有以下三种:  

   ①侵吞货币资金收入;  

   ②伪造货币资金支出;  

   ③冒提银行存款。 其中,侵吞货币资金收入最为普遍。  

   4.流动负债的审查 流动负债,是指在短期内(通常指一年内)到期的债务。 目前,企业的流动负债有短期银行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福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职工奖励和福利基金等项目。 流动负债,由于其偿债期限短,又对企业资金营运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查账人员在审查流动负债各项目时,应结合各项流动负债的特点进行。 其一,应着重审查各项流动负债的合理、合法性,注意有无遗漏或虚列流动负债项目; 其二,应重点审查各项流动负债的归属期。  

   5.报表检查的要点 会计报表是指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企业诸多报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会计报表与其他报表一样,其自身不能够全面、详尽地反映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活动的所有方面,不可能满足经济信息使用者的各种复杂需要。 因此.查账人员必须注意到会计报表存在不足,在检查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即,既要保证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保证报表的内在质量;同时又要设法弥补报表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经济核算信息的各种需求,使报表检查不仅具有查错防弊的防护功能,而且还具有提高报表使用价值的建设性功能。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并不能显示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更不能完全依靠其预测和决策。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是: 根据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填制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账簿——根据账簿编制报表。也就是说会计报表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业务活动的客观事实,而不能对未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反映,即会计报表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不能进行事中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反映。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过去发生的和现在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有时也需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未来状况作出把握,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作出判断和决策,而会计报表提供的历史资料只能作为一种前车之鉴的参考。这时报表查账人员应注意,既要对报表主体内容进行检查,保证报表的正确无误;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报表的附注内容或其他报表的项目,延伸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诸多结果,如,利用业务核算的素材、财务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结论、统计调查的结果等等,将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未来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展示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全貌,从更深刻的内涵上揭示企业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又如从会计报表的检查中发现了错误和舞弊,查账人员必须深入到有关账簿和凭证中去,并从深入查账的结果中说明报表错弊的特征和影响。  

   (2)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单位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货币汁量”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它清楚地说明了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货币单位计量固然有许多优点,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且具有可比性、可累计性和综合性,这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单位、劳动单位等)所不能比拟的;在我国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在我国境内具有广泛的流通性,所以会计准则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对此人们已习以为常。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结果,它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均以货币单位计量和反映,无一例外,但是对于企业无法以货币单位反映的经济活动方面,如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及其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企业机器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质量和用户的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占有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形成和变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经济信息的使用者也具有特殊的功用,而会计报表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无法给予必要的披露和反映。也许是报表之间的分工,会计报表主要从货币计量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而统计报表是从实物单位与价值单位的结合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核算报表则主要从实物单位的角度反映,因此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可以通过统计报表和业务核算报表加以部分弥补。查账人员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检查的同时,不应忘记“配角”的作用;有时根据经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将主次颠倒,强化统计报表和业务核算报表的作用;在对报表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问题,从会计报表不能查出产生原因及其过程时,查账人员应运用其他报表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也可以对照有关会计账簿检查的结果,这样才能够揭示报表检查的目标,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浓缩的资料,是经过一定的摘要和简化程序后的结果,这种加工和浓缩是报表编制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反映了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一般要求,体现了会计报表与会计账簿之间的分工;但是正是这种分工使会计报表不能够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详细核算资料,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经济信息的具体要求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资料的深入追取的需要;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总括性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具体资料给予解释和说明,有时会给经济信息的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误解;因此查账人员在对报表进行检查时,不仅要对报表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检查核对,还需对支撑报表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检查核对,一方面保证报表的质量、满足报表检查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当适时收集和整理更为详细的经济核算资料,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  

   (4)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报表使用日企业的情况。企业的会计报表从编制到正式公布之间一般有一段间隔时间,而报表的公布与报表使用者使用报表之间又存在一个间隔时间,而在这两个时间间隔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又有新的进展,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能发生某些变化;某些或有事项可能转化为可知的现实。这些变化有时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经济信息使用者要注意上述两个时间段中企业可能发生的事项,这些事项被称为期后事项。期后事项发生于会计期间之外,显然不可能在会计报表中完全反映,只有那些可预计的期后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给予披露。其后事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前期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并需要调整的事项,另一类是对前期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对后期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给予揭示的事项;以上两项事项均为可预计的期后事项,前者如被查单位出表后接到某债务人破产的通知,被查单位涉及诉讼案败诉并准备赔偿,被查单位用未使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经评估该固定资产价值高于账面价值;被查单位将材料以低于成本价出售等等;后者如被查单位对某项重大事件做出承诺或担保,企业经营环境或经营方针有重大变化,企业发生了重大的采购或投资行为、发生重大筹资行为,被查单位遇到重大灾害或损失等等。查账人员的检查工作除了对报表主体内容进行审核之外,还要对报表的附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账簿、报表等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对企业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未涉及的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以适当的形式反映于会计报表检查报告之中,以提示报告使用人正确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发生的变异保持应有警觉。  

   (5)会计报表所列示的数据遵循了历史原则,这样做有其合理、方便的优点,但也带来了其不可避免的局限。遵循历史原则,即对一切经济业务都以业务交易价格作为核算依据,一般不对此作出调整,这种记账原则符合会计的规定,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优点是成本比较客观,而且易于取得,可藉以对此进行检查校对。 但是,它是一种以不变对万变的方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处于持续变动之中,有时变动是十分剧烈的,而历史成本法对此不予反映和处理,仍以不能反映现行价格的旧价值进行核算,使由此计算出来的成本、利润与现有的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成果发生背离或部分背离;如物价大幅上扬后,资产的价值将被低列,其原始成本可能出现大幅度低于其重置成本,而其转入成本费用部分将较实际价值小;而物价大幅下降时,资产价值将与上述情况呈反向运动;这时的会计报表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实。查账人员应注意,既要检查报表数据,视其是否正确;同时还要将报表使用者应当了解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指与报表使用者正确运用报表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所必须掌握的市场信息、有关被查单位的信息、有关报表检查的信息和其他与之有关的信息、有关单位账务造假和违法乱纪的特点及其新的发展等)附注于查账报告之中,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应以醒目方式表示;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事项应给予必要的揭示和说明。  

   (6)会计报表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具有相对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能希望会计报表所有数据都是非常精确的,因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许多会计处理采用了估计或判断、简化或快捷的方法,如对折旧的提取、有关费用的摊销、损失的处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等,一般同一事项都有两种以上的公允处理方法,这类处理方法及其估计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常常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其中存在一定偏差是不可避免的,由此编制的会计报表只能提供近似的、具有相对准确性的财务资料,而无法提供绝对准确的资料数据。查账人员应有充分的注意,这种近似不能成为被查单位的过失和舞弊,而是会计报表本身的局限,但也要注意被查单位以此作理由并将其夸大,进行违法乱纪活动,以适时提醒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数据保留一定的、合理的怀疑,在使用报表的数据资料时做出相对的、灵活的解释,以避免对此产生曲解而造成决策失误和损失。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四:账户分析方法



    四、账户分析方法  

   1.账户分析方法的特点 账户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先审查报表和凭证,而是直接在账面上审查,以便发现可疑账项,为进一步审查提供线索。  

   2.对应关系分析 按账户借贷方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查明是否有不正常、不合理的对应关系。 例如在审查一笔销售业务时,发现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原材料 销售材料应在“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内核算,不应直接记人“原材料”账户,上笔业务正确的会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同时结转: 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原材料  

   3.发生额和余额分析 对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进行分析,以查明其内容是否正确、合理,有无错弊和异常现象。例如,在审阅企业管理费用明细账中的修理费时,发现记有修建花园、假山、鱼池、亭台等用。这是将应列入专用基金的开支,人为地摊人期间费用。再如在审阅成品明细帐时,发现A型电机明细账结存中的数量是蓝字,金额却为红字。这是由于多转产品销售成本造成的,说明该企业销售利润不准。  

   4.相关账户内容结合分析 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这两个账户编一份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减去折旧账户余额,应等于固定资产净值。如果不等,则说明账户对应关系及其记录可能有差错。采用账户分析法,对于发现会计原理运用上的错误、会计分录上的错误和记录中的错误甚为有效。但企业账户较多,查起来费时费力,一般适用于审查对应关系容易搞错的账户或容易发生错弊的账户。  

   5.逻辑推理分析 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资料,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推测和判断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例如: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会计人员所作的会计凭证时,发现有笔销售收入未记销售账,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 3000 贷:应付账款 3000 审计人员据以推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账务处理错误,二是利用应付款科目贪污销货款。结果如何有待查证。审计人员认真审查了该会计人员所编制的其他记账凭证,发现有一张记账凭证的分录是: 借:应付账款 3000 贷:现金 3000 经查,不仅会计分录是会计人员亲手编制,而且领款经手人也是其本人签字,未转交他人,可以认定,此款为该会计人员所贪污。在审计实践中,逻辑推理分析法通常与判断抽样或统计抽样等方法结合使用,以便验证推理的正确性。  

   6.重记与漏记的查证含义 无论是重记还是漏记,都使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未得到真实、正确的记录和反映。 但是,由于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出现问题的会计处理环节不同,其问题的线索或疑点和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同。那么,对其查证的方法以及处理的形式也就不一样。  

   7.账户发生重记或漏记 造成账户发生重记或漏记原因一般是记账人员在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由于未在记账凭证上做已入账的标记,或者由于工作疏忽,使会计凭证中所确定的会计账户(会计分录)重记或漏记。这种形式的重记或漏记,又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账户借贷双方同时重记或漏记;二是账户借贷双方中的一方重记或漏记。对这两种形式的重记或漏记应采用不同的查处方法。  

   (1)借贷双方同时在账上重记或漏记问题的查处 借贷双方同时在账上重记或漏记就是将记账凭证所确定的账户都造成重记或漏记。这种问题发生后,不影响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所编制的计算表和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从公式上也是平衡的,因此,对其查证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对此,一般将在审阅账户时所发现的业务内容、金额等相同的记录作为线索或疑点,然后,再调阅会计凭证,进行账证核对,从而查证问题。问题查证后,若是重记,应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科目相同但金额为红字的记账凭证并登记入账,将重记的内容冲销,在凭证和账簿摘要中都应说明冲销某年某月某日某号的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有关账户。由于登记日与记账凭证上的制证日期一般已有一段距离,应在账簿摘要中说明“根据原记账凭证补记内容”的字样。  

   (2)借贷双方中的一方在账上重记或漏记问题的查处 借贷双方中的一方在账上重记或漏记就是将记账凭证所确定的借方账户或贷方账户一方造成重记或漏记。这种问题发生后,会破坏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所编制的试算表、资产负债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也会不平衡。如对于借记“现金”5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0元的提取现金经济业务,若重记或漏记贷方。都会造成试算表科目汇总表的借方金额总计大于贷方金额500元。若据此编制资产负债表,也会造成“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不等。等号左边大于右边500元(当然在试算表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可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对于上述提取现金业务,若重记贷方或漏记借方,都会造成试算表、科目汇总表的贷方金额多计500元,造成上述会计方程式不等,等号右边大于左边500元。对有明细账户的总账账户重记或漏记后,若相应的明细账也重记或漏记了,尽管不会影响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平衡关系,但上述诸表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若总账重记或漏记后,相应的明细账未重记或漏记.不仅上述诸表不平衡,还会使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视重记或漏记的具体借贷方向,要么总账余额(借方或贷方)大于明细账余额合计(借方或贷方),要么明细账余额合计(借方或贷方)大于总账余额(借方或贷方)。若明细账重记或漏记后,对应的总账未重记或漏记,尽管上述诸表是平衡的,但是,总账与明细账之间依然不平衡。  

   8.未在账簿中进行记录和反映造成漏记 如出纳员利用不健全、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签发现金支票取款,将其占为已有后,未编制记账凭证,未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有关账户。 例如,某一辆即将报废的汽车出售给某单位或个人,收取对方付出的现金后未给对方开具发票,将此款存人单位的“小金库”或将其私分等。这种形式的漏记,一般是会计舞弊。  

   9.部分业务内容漏记 如某商业企业在销售包括随货购进、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在内的商品时,将包装物估价收入计入“其他应付款”账户,即(假设销售收入40000,包装物估价5000元)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商品销售收入 35000 贷:其他应付款 5000 对产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的该笔收入,该企业可能日后将其从招待费用列支,或者将其从银行提取后私分等,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付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这样,就将应计入“商品销售收入”的部分金额(5000元)漏记了,尽管它没有被直接置于账外(即5000元不记人任何账户)形成“小金库”。这种形式的漏记发生后,其线索或疑点表现为证证(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不符。查证人员可以在证证、账证核对时发现不相符的问题,然后再通过核对、复校有关账证记录,结合调查分析有关情况来查证问题。由于会计凭证在所有会计资料中多且杂,若这种形式的漏记弊端偶有发生,那么,在无其他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想通过账证、证证核对来发现问题,不能说不可能,但其可能性是相当小的,除非不惜工本,进行详细核对。  

   因此,对于此类问题,一般在审阅有关账簿记录时可以发现线索,然后再调阅凭证,进行账证、证证核对,从而较快较省力地查证问题。如对于上述漏记包装物估价款5000元的问题,可能在审阅“其他应付款”账户时,发现此笔摘要不明或不正确的业务记录的线索,然后,根据该账户所记录的据以入账的凭证日期及号码,调出会计凭证,在账证、证证核对的基础上便可使其得到查证。该企业若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制进行核算,还可以在审阅“库存商品”明细账时,发现此笔销售业务结转销售成本的金额小于账中记录的销售数量与售价的乘积(当然,为了掩盖问题,可能按实际售价结转成本),以此为线索也可以通过账证、证证核对查证问题。  

   10.总账账户之间串记的查证 总账账户之间串记就是将应记录到某总账账户上的内容串记到另一种总账账户上。 这种错误发生后,尽管未破坏总账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月末试算表和定期编制的科目汇总表也是平衡的,但总账与所属明细账之间却失去了平衡关系。另外,有时也会造成被串记账户发生反常方向的余额。  

   11.两个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 两个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是将应记入某总账户某明细账中的一笔业务记人另一总账账户下的某明细账中。  

   12.同一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 同一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就是将应记入某总账账户下某明细账中的一笔经济业务却记人该总账账户下另一明细账中。  

   13,两个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记串 两个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记串,是将应记人某总账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的一笔经济济业务记入另一总账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账。  

   14.反向记账 会计记账反向是指在同一总账或明细账内,将应记入借方的数字记人了贷方,将应记入贷方的数字记人了借方;或者将蓝字记成了红字,将红字记成了蓝字。 这种问题往往也是由于记账人员工作疏忽,记错了账簿中的借贷栏次形成的会计错误。由于记反方向的账户不同,问题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也有所不同,对其查证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  

   (1)总账账户记反方向 总账账户记反方向就是在某一总账账户内将应记人借方的数字记入了贷方,将应记入贷方的数字记人了借方;或者将蓝字记成了红字,将红字记成了蓝字。  

   (2)明细账记反方向 明细账记反方向就是在某一总账账户内将应记人借方的数字记人了贷方,将应记入贷方的数字记入借方。或者将蓝字记成了红字,将红字记成了蓝字。  

   15.账簿奇异分析查证法 账簿分析主要是对总账账户借贷方对应关系及其发生额的分析,是对明细账借贷方发生额来去踪迹的分析,有时也包括对与被查账户相关的凭证的延伸检查分析。这些分析既要依靠查账人员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实际经验,同时也要依赖账簿分析法的技术、技巧。在长期的查账实践中,查账人员积累了一系列账簿分析检查的经验和方法,它为我们进行账簿分析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和参考,账簿奇异分析检查法就是其中一种,现简单说明如下: 从账面奇异金额发现问题。  

   会计资料是数字的海洋,数字是构成会计资料的基本材料。所谓奇异数字是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奇怪异常的数字,所谓异常是指该数据针对其业务内容和其所反映的信息内容而言的,没有一个数字绝对是异常数字,也没有一个数字天然不是异常数字,异常数是相对而言的。如购买一辆板车用去600元是正常数,而修理一辆板车用了600元就是异常数,如果将来物价上扬到一定程度,购买板车用600元也可能是异常数;认识异常必须结合特定时期的特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必须由查账人员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  

   16.如何识别异常数 识别异常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从数目大小发现问题。特别对一些经济业务有一定的数量金额界限的,如发现无故突破该界限便可视为异常,应进行深入调查审核,我们可以用该界限去把握其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之度,这个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理解:有关数据具有的比例结构,如折旧与固定资产原值存在比例关系,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存在比例关系,应付福利费与工资总额存在比例关系等;有关费用的发生与其业务规模和拓展的联系,如某企业销售费用过去每月为12万元,本月份销售量未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而销售费用却上升至20万元,则这20万元就是值得推敲的异数,因为销售费用增加无业务背景的支托。有关常识的运用,如上述的修理板车便是一例;  

   (2)从数字的正负方向发现问题。在账簿体系中,有的会计科目的余额本身应为借方记录值或贷方记录值,有的账户是虚账户,有的是实账户,在经济业务中有的业务本身是一种增加(正向)或减少(负向);如购买材料应支付货款,即企业的材料应为增加,而企业的银行存款应是减少,如果经济业务活动的结果与之相悖,则说明存在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出现异常。例如被审计单位进行材料实物盘点,经查出现了某材料的期初余额加本期收入数小于本期发生数加期末盘存数的“余额”,即出现了来历不明的材料剩余,该余额便为异常数。有的虚账户出现了期末余额就是奇异数,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3)从数字的精确程度发现问题。一般会计核算对数字的计算有相应的精度要求,财会人员应以此为标准处理有关会计业务,如果发现有的账簿中有的业务支出出现过分的精确或不精确,都应列为异常而加以分析。例如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利润为300万元,某产品的材料成本差异摊销值为3000元,就是一异常数,理由是销售收入经扣除销售成本、税金等产生利润,材料成本差异经过汇集再按一定的分配率分配到产品之中,怎么如此凑巧正好为一位正整数,其中有无人为调节的因素,确实值得怀疑。  

   17.从账面奇异时间发现问题 所有经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的,财务人员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也应准确反映其发生的时间或时期,时间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重要因素,而这一要素不像金额数值那样广为人们所重视,常常易被忽略,但它往往也暴露出许多疑点和线索。认识和判断时间异常主要从两方面人手:  

   (1)从时点的错位发现问题。经济活动有其特定的时间,具体说它总是发生于某一时点,如果有关账簿或凭证记录上无时点反映,或故意使之模糊起来,或虽有所反映但所反映的时间与其相对应的经济活动有明显矛盾,都应列为异常数,作为进一步审计的重点。如现货购买材料记录所反映的时间与实物验收时点、付款时点相距甚远,就是一例异常,应引起警觉;再如某市供电局前局长收受贿赂,其中一笔收贿8万元,当法庭审讯时有关人员出示了一张借据,由此被告一口咬定其收到8万元的现金不属于受贿,而是向朋友借款行为,到底是借款还是收受贿赂,关键是该借据写于何时点,后经查该借据是在事情败露后,当事人补写的,将时间往前推了一年多,说明其收受贿赂的事实清楚、罪名成立。  

   (2)从时间区间的延长或缩短发现问题。许多经济活动的进行总有一定时间区间,超出正常的时间区间不能完成正常时间段所完成的经济业务,说明其中存在非正常因素,所以应列为异常数加以分析,如企业的债权超过结算期和信用期不能收回就可能出现坏账,企业在途材料和在途商品根据合同规定及其所采用的运输方式,长期不能到货,就出现异常,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在库的材料长期不用,说明出现了超储积压。  

   18.从账面业务的奇异地点发现问题如上述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空间和地点进行的,这一空间和地点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如企业采购材料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卖主,也就是说有相对稳定的采购地点,企业的产品一般也就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也就是说有相对固定的销售地域,如果这些地点发生变化则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变化和调整;如果这种变化不能说明其正常理由,甚至业务发生地点与其业务内容发生违反逻辑的现象,这都说明出现了异常,应作为进一步审查的线索。例如被审计单位的采购人员为谋取个人好处费、回扣等,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舍国营求个体、舍廉求贵、舍计划内求计划外,这必然表现为企业同一商品、同一价格在多个地点可以采购到,采购人员偏偏到远僻的地方去购买,即出现异常地点。同时异常地点还常常表现为单位物资的奇怪的流向,即企业的物流与货币流不是呈现交换性对流,而是出现场流或货币流的迂回往返,甚至出现不明去向的流动;如A企业向B企业购买物资,正常情形应为B企业向A企业供货,A企业向B企业付款,但却出现B企业向第三方供货,A企业向另一单位付款的现象,这也是异常地点的表现。再就是某些经济活动发生的地点明显违背常识,如被审计单位本身地处广东,却赴东北采购热带水果,地处产煤区的企业却赴能源紧张地采购煤炭等等,这些常识性“失误”不能不引起查账人员的注意。  

   19.从账面奇异的账户对应关系中发现问题 账户的对应关系通过记账凭证上所载明的会计分录加以表现,反映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对应增减变动。 所谓奇异的对应关系是指不正常地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破坏了账户正常的对应关系,因而未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资金变化。 发现奇异的对应关系一般从财产物资和资金的来源及去向入手,特别要注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检查,如原材料增加,对应科目一般为银行存款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原材料的减少,其对应科目一般为成本费用的增加;但如果发现贷记“原材料”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则反映企业出售原材料直接计入存款,却未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应作为异常对应关系,要查明原因;又如企业借记“原材料——A”科目,同时又贷记“原材料——B”科目,则反映企业以物易物,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也应列为异常对应关系作仔细检查。  

   20.从账面奇异的购销单位发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其他单位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且日趋复杂,但无论如何企业总有自身的业务联系单位,其经济业务活动总有一定规律性,如果企业交往的单位违背这一规律,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济活动无关,则可视为异常的购销单位,应作进一步深入检查。如何发现奇异购销单位可以从两方面查找:  

   (1)从购销单位的业务范围来判定奇异单位。因为任何单位都有其正常业务,如果超出其范围,购销单位开具的凭证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与其本身的经营业务不符,如经营食品的企业发生了倒买倒卖紧俏能源的业务,就可视为异常购销单位,并作为疑点作进一步查实;  

   (2)从购销单位与结算单位的矛盾发现异常。在正常的经济交往中一般购货单位必为付款单位或负债单位,如果两者发生分离. 出现了非买卖关系的第三者,不供货却收款或不收货却付款,则可视为不正常现象,并应查明事实真相。  

   2l.从账面反映的异常发现问题 经济业务的发生须有一定的经办人并办理正规手续,如果有的业务经办人或有关手续异常,则说明该业务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予以查明。如被查单位从事采购业务的经办人不是本企业职工,且身份不明,这不能不说存在问题(当然,这不一定通过账面检查可以发现,查账人员可以将查账与查实结合起来加以揭露)。 又如,被查单位的采购货物到厂并已入库,借记“原材料”科目,但却无正常的货物验收手续,财务部门仅仅根据购货发票记账,这也不能不引起查账人员的注意,将其作为进一步审查的重点。  

   22.从账面的逻辑混乱发现问题 企业的账面业务记录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这种逻辑维系着账务体系的运作,保持了企业价值运动的正常进行,如果出现逻辑紊乱,说明账目记录中出现了矛盾或错误,而这矛盾或错误往往隐匿着各种问题,所以必须查清。如企业“原材料”账户出现贷方余额,“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额大于其发生额,未曾从银行提取现金却有充足的现金可用,秋冬季大量发放降温费、夏天却发烤火费和取暖费等等,都是与正常逻辑不符的,应列为查账人员深究不放的对象内容。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之五:其他查证法



  五、其他查证法  

   1.询问查证法  

   询问,往往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一些重要线索或可疑之处,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个技术呢? 首先得适当选择询问的方式。询问方式的选择是查账人员与被询问人接触和交谈的形式,如果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查询的效果,有时会使询问导入“残局”。如对有关违法乱纪现象的知情人的询问,安排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走廊上,人来人往,无人不知,知情人面对无数双投来的目光欲说无胆,后顾之忧甚重,怎么能够直言相告?再加查账人员在有关会议上要求被询问人提供违法乱纪者的作假证据,显然会造成会场“冷场”,无人应 答;所以查账人员采取查询法要善于发现和采用最佳的询问方式,追求最佳的询问效果。  

   一般的询问方式有:集体询问、小范围询问、个别询问。 集体询问指将众人集中于一处,采取会议式的群体询问的方法,它适用于以下情况:  

   (1)调查了解一般的情况或查实普通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是大家所周知的,无法回避和隐瞒的;  

   (2)调查的情况和问题无需保密;  

   (3)询问的内容不会招致当事人和行为人的打击报复,所以被询问人无后顾之忧,可以畅所欲言;  

   (4)调查的结果不会令众人难堪,或造成反映情况人的不利影响和后果;  

   (5)被询问人大多性情开朗,善于言谈,无语言障碍;  

   (6)当众调查有利于启发思路,容易达到较好的询问效果。  

   小范围询问指对二至三人进行查询取证,小范围询问既有别于集体询问,也不同于个别询问,它是分头对少数几人实施询问。  

   其谈话的话题可以相对自由一些,气氛可以宽松一些;当然对询问的对象,查账人员要认真研究和选择;小范围询问适用于两三位被询问者之间无利害冲突,对某些问题有共同的认识,容易达到一致,或者共同参与和介入某些业务,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对其认识的程度不甚全面,需要一起恢复回忆,还原事件的原有面目。如被查单位若于位群众写信举报本单位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少数人的不正之风,查账人员便可以采取小范围询问的方式,将写信的同志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又如被查单位发生了事故,当时现场目击者仅两三人,这是众所周知的,查账人员为了调查事故的起因和发生经过,可以采取小范围询问法。小范围询问法被询问者谈话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谈及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延伸性,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询问人和被询问人之间容易为通,对一些不善言辞的人也能起到较好的启发开导作用。  

   个别询问指查账人员对被查单位内外某一个人单独进行询问。个别询问给人的感觉有些不自在,被询问人总担心说错了什么,心理压力和防备是明显的,这种压力既来自于查账人员,也来自于被查单位的环境。所以查账人员应适当扩大个别询问的主题,这是既可增加信息资料的来源,又可减轻被询问人心理负荷的得力举措;其次,查账人员要注意询问的内容,一般以下事项宜采用个别询问:  

   (1)询问的内容较为重要,不宜扩散,走漏了消息对查账工作的进展不利;  

   (2)谈话内容涉及到对人和事的处理,对被询问人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可能招致威胁和损害,可能带来当事人的打击报复;  

   (3)被询问人系为数不多的知情人,众人关注,其一举一动都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询问的内容属于需要保密的范围;  

   (5)需要与当事人、知情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对质的内容;  

   (6)被询问人有语言障碍或不善于交际和言谈,或存在心理障碍,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的;  

   (7)需要查账人员引导和启发后,才能进入角色的;  

   (8)有关违法乱纪活动的涉案人、参与人、知情人的调查、核实。 调查询问的方式可以因工作需要和案情发展而改变,但被询问的对象不能因为这一改变而穿梭出现于各类询问之中,同一被询问者不宜既出现于集体询问,又出现于小范围询问和个别询问;多次询问后调查的效果会呈现出递减之势。 询问方式确定之后,查账人员就要考虑如何选择询问场所,营造询问气氛,具体选择询问策略。询问场所的选择和询问气氛的营造虽是小事,但它对被询问者的心理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查问人员应选择环境安静、光线明亮、空气新鲜的地点,如办公室、住所、庭院等作为询问场所,在询问地点应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如防止不断出现的电话铃声、不时有人来找、经常有噪声影响等;外来的干扰容易打断被询问者的思维,给其增加不安和烦躁,不利于询问工作的进行。  

   2.询问查证法的技巧  

   查账人员要营造良好的询问氛围,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查账人员设问应和缓,不应急躁,让被询问人有轻松之感.以减轻其恐惧和压力;  

   (2)查账人员设问的定位要准确,让被询问人迅速明白提问的意图,正确消化所提出的问题,便于其作出及时准确的回答;查账人员提出的问题要大小、详简适中,思路明确,用词得当,语言干练,条理清楚,顺序自然;  

   (3)查账人员的态度应是诚恳而严肃的,能妥善处理与被询问人观点的分歧,冷静分析和对待被询问人的各种态度和表现;不要轻易打断被询问人的发言,让其自由表达其思想认识和所知悉的情况,即使是不甚正确的观点和不太准确的情节;对其再度发问应尽量在其发言完毕之后。查账人员为查证某些内容,可采取请其复述、核对查账人员陈述、重点说明等方式。  

   (4)在遇到冷场的时候。查账人虽应耐心等待或谈一些与询问无关的事宜,以宽松其紧张的心态。同时唤起其记忆;也可以采取暗示的办法,巧妙地引出主题;也可以先行休息一下,调节一下气氛;发现被询问人有思想顾虑,应着力打消其疑虑,解除其思想疙瘩。  

   (5)询问中查账人员要灵活运用询问技巧,采取多种设问技术,特别对知情人、当事人狡猾对抗、拒不说明情况和问题的时候,要以巧制“滑”,以静制动,以变应变,占据询问工作之主动,具体的对策有:  

   ①巧设问。指通过巧妙地设计提问,让被询问的人放松警惕,误入查账人员布置的“圈套”之中;巧设问一般从“明处”人手,提出一些表面看来似乎很容易回答或简单、明摆的问题,但从其中容易暴露出其他问题或线索,容易引出其他话题,而这些询问的“副产品”正是查账人员所需要的,用其可以证明其他问题或事项,可能以被询问人之矛攻其盾,使其不能自圆其说,原先的说法不攻自破;  

   ②对质。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询问说法不一致,且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最好的办法是对质,由不同观点者直接交锋;通过交锋,当事人或知情人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情况,容易排除细微末节和一些不正常因素的干扰,通过“筛选”得出最后结论;对质能有效地打消被询问人的侥幸和抵赖心理,打破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从而迫使当事人和知情人说出事实真相;  

   ③攻心。是对被询问人讲明厉害关系,从心理上战胜对方,攻破被询问人的心理防线,使之说出知道的全部实情;特别是询问之初,被询问人与询问人存在对立的情况下、被询问人不愿正面回答查账人员的问题,并且持有明显的对抗和防范情绪,这时查账人员取得询问进展的关键是打破这种“僵局”,所使用的武器是攻心术,查账人员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被询问人有思想包袱,担心说清问题受到处理,查账人员应告诉其抵赖与狡辩是无济于事的,甚至适得其反,查账人员迟早会弄清事实真相,迟说不如早说,少说不如多说,说清问题,争取主动,否则思想的包袱会越背越重,对己、对家庭不利;再如被询问人讲哥们儿义气,而不愿说明实情,查账人员应说明以情义代替原则的危害性,或例举哥们儿出卖朋友的事实,劝告被询问人不必为所谓的哥们儿牺牲自己的前途,等等;通过攻心能够瓦解被询问人的对立和防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④开门见山。即单刀直入,直逼主题,先发制人,切中要害,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猛攻其薄弱环节,使被询问人步步死守、转移视线、拖延时间的企图化为泡影,开门见山式的先发制人关键在于掌握好突击的“火候”,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其效果;  

   ⑤提示或暗示。当被询问人有意无意地中断回答,或打岔、转移话题或者不能回忆起所述事实的时候,查账人员适当的提示或暗示是必要的,适当的提示或暗示既说明查账人员已经掌握了基本证据材料,胸有成竹,同时又能较好地把握询问的方向,不使游离基本主题;提示或暗示的技巧在于,不让被询问人知道查账人员的底细和意图,不能让其知道查账人员已掌握的情况和线索;  

   ⑥变向。在采取多种策略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强攻,可能不能再有收获,这时查账人员退一步进两步,及时改变提问方式和方向。正面攻不下就侧面攻,改变一种提问的方式的主题,可能转移被询问人的视线,放松其警惕,而在其防守不严的侧面寻机发起进攻,在被询问人还没来得及构筑防线之前实施突破,往往能取得强攻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3.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是指利用会计、统计等经济资料,对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借以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方法。 此法有时因指标本身可比性差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对比指标的可比性,包括计算口径、计价基础、时间、单位等。  

   4.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相同经济内容的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和查证问题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先将用价值反映的综合指标分解为各种具体因素,然后将这些具体因素及因素的不同指标进行对比,以观察各种变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再查明各变动因素的变动情况及变动的原因。这种方法,按其指标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比较法和相对数比较法。  

   (1)绝对数比较法 绝对数比较法,是通过经济指标绝对数的直接对比分析来衡量经济活动的成果和差异的方法。  

   (2)相对数比较法 相对数比较法,亦称比率分析法或百分数比较法。是利用比率对比分析来说明相关项目之间的关系,测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先将需要对比的数值换算成比率,再从相关比率对比分析中,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  

  5.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先把综合经济指标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若干因素,然后分析这些因素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查明其原因和责任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对综合指标进行分析,从多种方法的因素中,找出最关键最本质的因素,为进一步详查提供审计依据。此法多用于经济效益审汁。因素分析法主要包括因素分摊法和因素替代法。  

   (1)因素分摊法 因素分摊法,是把综合指标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若干因素,运用数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这些指标所形成的差异进行分摊,以测定各因素差异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其作用与因素替代法相同。  

   (2)因素替代法 因素替代法,亦称连锁替代法。它是从数量上确定一个综合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因素的变动对该综合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应首先把综合指标分解为相互联系的若干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确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在应用因素替代法时,必须正确进行指标分解,并确定替代顺序。替代顺序的确定,要从经济指标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选定适当的条件,使分析结果具有客观性、有效性,能够明确区分经济责任,有利于加强计划管理和经济核算。  

   6.推理分析法查证  

   推理分析法可分为两种:  

   (1)直接观察推理法 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直接进行观察,以感性经济为依据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如对现金进行突击盘点,根据盘点结果,得出的长余短少原因的判断,即属此类。  

   (2)间接观察推理法 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把许多原有的判断进行对比,从中作出新的判断的一种方法。 如进行违反财经法纪的专家审计时,对于被审单位的偷税漏税行为,就需要根据许多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做出新的结论。 审计人员必需善于搜集资料,掌握情况,思维敏捷,反复思考,全面观察,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7.非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法是指根据被审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确定重点,有选择地抽查某些样本的一种抽查方法。 为了减少审计风险,在使用抽样审查时,必须慎重考虑,周密安排好抽查对象,应当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适用范围 抽样法适用于工作基础比较好,内部控制比较健全的单位。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被审查单位内部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干部素质较高;  

   ②具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制度,并能认真执行;  

   ③企业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比较好,会计制度比较健全;  

   ④内部控制制度比较严格,能发挥监督作用。  

   (2)抽查对象和抽查重点 在选定抽查对象,确定抽查范围之后,适当提出抽查重点:一般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①选定比较重要的账户。如审计有无贪污舞弊的行为时,常以现金、银行存款和各种结算款项为重点;审查商业企业财务收支时,商品购销业务、商品库存及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应当作为重点;  

   ②详细审查金额较大的会计事项。但是,对金额虽不大.容易出现差错或弊端的会计事项也要进行抽查。  

   ③抓住管理比较混乱的部门。企业单位往往存在内部管理水平不平衡,有些部门比较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也比较严密;有些部门不够健全,财产出入中管理手续不严,财产丢失严重,管理混乱,也应把它作为抽查重点。  

   ④把握住各方面产生差错的时机。 一般来说,业务繁忙时容易产生差错。 在对序时账记载的业务进行选择抽查时,可以平均抽查,如每季选一个月,每月选一个旬,每周选一日,也可采用单双日、单双同、单双月等抽查方法,为提高抽取样本的可靠性,可在业务繁忙的季节、月份、日期多抽查一些。  

   8.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运用统计方法,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并根据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抽样方法。  

   9.统计样本  

   (1)样本的设计 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量、抽样组织方式、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称为样本设计。查账人员在设计样本时,应当考虑以下基本因素:  

   ①审计目的;  

   ②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  

   ③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④可信赖程度。  

   ⑤可容忍误差 可容忍误差是查账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查账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阶段,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越小,所选取的样本量就应越大。  

   ⑥预期总体误差 查账人员应根据前期审计所发现的误差、企业经济业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等来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的预期误差。如果存在预期误差,则应当选取较大的样本量。  

   ⑦分层 分层是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级次总体的过程。 查账人员可以利用分层着重审计可能有较大错弊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采用分层,总体可以按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分层,也可按经济业务的类型等分层。 分层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总体中的每一抽样单位必须属于一个层次,并且只属于这一层次;  

   b.必须有事先能够确定的、有形的、具体的差别来明确区分不同的层次;  

   c.必须能够事先确定每一层次中抽样单位的准确数字。  

   分层主要适用于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特征的总体,分层除了提高抽样效率外,也可使查账人员能按项目的重要性、变化频率或其他特征而选取不同的样本数,且可对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审计程序。通常,查账人员应对包含最重要项目的层次实施百分之百的审查。  

   例如:为函证应收账款,可以将应收账款账户按应收账款账户金额的重要性分层,分为三层,即账户金额在100000元以上的,在50000元到100000元以内的,50000元以下的。对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在100000元以上的账户进行100%的函证。  

   (2)样本的选取 样本选取的方法有多种,查账人员应根据审查目的的需要、被审查单位实际情况、审查自身条件的限制等方面因素来具体加以选择,以达到预期的审查质量与效率。常用的样本选取方法有随机抽样、系统选样、货币单位选样、随意选样等方法。  

   ①随机选样 随机选样是指对审计对象总体内或每一层次内所有项目,以事先确定的机会来选取样本。  

   ②系统选样 系统选样是指首先计算间隔,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隔,顺序选取的一种选样方法。 例如:查账人员希望采用系统选样法从4000张凭证中选出200张作为样本。首先计算间隔为20(4000÷200)。假定查账人员确定随机起点为100,则每隔20张凭证选一张,共选取200张凭证作为样本即可。如,100为头一张,则往下的顺序为80、60等,往上的顺序为120、140等。系统选样方法使用方便,并可用于无限总体。但使用系统选样方法要求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否则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先确定总体是否随机排列,若不是随机排列,则不宜使用。  

   ③货币单位选样。货币单位选样。又称元单位选样。货币单位选样,是以审计对象总体的总额(元)作为抽样单位,以使每一金额单位有相同的被选取机会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此种选样方法,能使查账人员有较大的可能选取金额较大的项目。其基本步骤如下:计算总体的货币价值总额(记为V)。 计算总体内项目的数目(记为N)。 计算选样间隔(记W)。 w=V/N 在l到w之间随机选一个数码记为P。 选取包括第P元在内的第—项目,并继续选取的包括第(P±w)元在内的第二个项目,包括第(P土2W)元在内的第三个项目……直到按样本量选取完毕为止。 查账人员也可事先分层,将货币价值大于K的项目做l00%的审查,剩下的,再按上述方法选取。  

   货币单位选样的样本量可按以下公式确定: 样本量:总体货币价值总额×风险系数/可容忍误差 ①随意选样。随意选样不是考虑金额大小、资料取得的难易程度及个人偏好,以随意的方式选取样本。随意选样的缺点在于很难完全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日。  

   10.统计抽样审计  

   (1)统计抽样审计的特点 抽样审计法,简单说来,是对审计项目的一切单位,不作l00%的全面检查,而仅检查其中的一部分,从而推断全部情况的一种方法。 审计项目中的一切单位,称为总体; 从中抽出来的一部分单位,称为样本。 统计抽样审计法的要点,就是用概率论的原则和数量统计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样本;而这一部分样本的特征,必须尽可能的反映总体特征,使审计工作以尽可能少的工作量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效。统计抽样审计法与判断抽样审计法(或称非统计抽样法)不同,后者有重点、有选择地抽查一部分样本;而前者是按概率论的原理,随机地抽查样本,这就是两种抽样审计法的区别所在。在统计抽样审计法下,要使样本的特征尽可能地反映总体的特征。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样本的代表性有多大,反过来说。也就是有多少抽样误差的问题。 如果要使样本有较高的代表性,或使样本误差较小.必须使抽样方法得当。  

   (2)属性抽样审计法中的标准差和平均误差  

   属性抽样法是通过抽查样本的某特征的发生率,来推断总体的这一特征的发生率。在审计实践中。主要是检查差错发生率。即从样本中查出差错发生率,来推断总体差错发生率,借以查明差错的类型、内容、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等。这种方法曾在统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可有效地应用于审计工作中。 属性抽样审计法服从二项分布的原则,即将总体为“有”某一特征或“无”某一特征为标志。例如,在投掷辅币时,只能有“正面”和“背面”两种概率,两者是相互排斥的。在属性抽样审计中,被审项目也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概率,两者也是相互排斥的,例如,在销售发票的检查中,如果差错率为2%,则正确率为98%(100—2%)。 由于两者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可以二项分布的原则,以“1”来表示“有”这一特征(即差错发生率)的标志,而以“o”来表示“无”这一特征(即正确发生率)的标志。 根据“1”和“0”可以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现在,用P代表“有”某特征的数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概率,用(1一P)代表“无”某一特征在总体中的概率,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表达式来计算标准差和平均误差了。  

   11.变量抽样法  

   变量抽样是对审计对象总体的货币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时所采用的抽样方法。 变量抽样法可用于确定账户金额是多少,是否存在重大误差等。 变量抽样法通常运用于: 审查应收账款金额; 审查工资费用; 审查交易活动,以确定未经适当批准的交易金额。 实质性测试时,一般采用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这些方法均可通过分层来实现。  

   (1)单位平均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是通过抽样审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根据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和总值。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无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是否完整、可靠,甚至在被审计单位缺乏基本的经济业务或事项账面记录的情况下,均可使用该方法。  

   (2)评价抽样结果。根据以上抽样结果,如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16140000,处于16217382~16041498间,则其应收账款金额并无重大误差。这时,查账人员就将估计的总体金额16129441元与16140000元之间的差额视为审计差异,在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时予以考虑,同时.建议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 如抽样结果表明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没有落入16217382元~116041498元之间,则查账人员应详细检查其应收账款,并加以调整。  

   12.函证查证法  

   函证法的技术要点在于:  

   (1)选择函证的方法,即采用积极函证还是采用消极函证;  

   (2)设计函证的格式和内容;  

   (3)有关函证事宜的妥善处置。 函证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查账工作的具体需要,凡是在账务资料上能查清的问题。能在被查单位内部弄清的问题就无需采取函证的形式。因为函证的信件往返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可能石沉大海,有去无回,而查账人员事先对此无法确切把握,一旦函件出现阻碍就有可能延误查账的进程,因此查账人员不能对函证抱有十分把握,只有到非函证不可的地步,才组织实施函证。 函证的事宜要经过查账人员的讨论商议,一般情况下查账人员不得以个人的名义函证而只能经过查账小组组长同意后,以查账小组或委托机构的名义进行。  

   函证所用的方式,应视查证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而定,一般情况下,以下的内容宜采用积极函证法:  

   (1)查账的事宜特别重要,对于弄清事实、查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而查账人员对此存在很大疑义,但尚未掌握充分证据,需要通过函证提供有力而准确的资料依据。所谓重要可据以下特征来衡量:所查事项涉及较大金额,对查账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所查账事项或业务事关重大,对查账项目的进展起关键作用;是查账项目取得突破的“瓶颈”,如果该问题不能突破,查账项目将功亏一篑;案件定性、定量所需要的重要事实、情节、数据金额、单据等。  

   (2)经过对被查单位内部调查取证,几乎所有的查账程序和方法均实施后仍一筹莫展,通过函证可望取得新的证据材料,弄清有关事实真相。  

   (3)应查证事项的发生、发展涉及到被查单位以外的许多人和事,其背景材料和有关的资料大多存于被查单位以外,而这些材料对查账工作不可缺少。  

   (4)应查证事项与查账日相距甚远,在被查单位内证据材料已自然消失或中断,采用积极函证法有利于内部潜在的证据材料的恢复。  

   (5)其他需要采用积极函证的情形。 除此之外的其他被查事宜,可以采用消极函证方法。消极函证法适用于对一般事项的查证.如是否存在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业务、与客户是否保持正常业务往来、税务结算有无拖欠、企业供货是否及时、市场营销是否平稳等等。消极函证发出一定数量的函证函,只有一部分被默认或回函质疑,便算达到发函目的;消极发函所取得的材料只能作为旁证材料,间接扩充或补充支持查账结论。函证函的设计要突出查账人员提出的问题,且易理解,便于回答,不至于导致误解和异议。 函证函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常见的形式是调查表格,但也可以是图表式和文字式。 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是说明式、是否式、填充式、打勾式等,但积极函证法下必须要留出空间给被调查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即部分采用说明式。  

   13.函证函调查的内容 函证函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查账部门或单位的名称,即说明函证者主体的身份;如系审计机关,应写是“××审计机关函件”字样;如系税务部门,应写明“××税务局函件”字样,等等;  

   (2)被函证单位和个人名称,单位应写明法定全称,个人应写明其所在单位或通讯地址;  

   (3)函证的目的,要求证实的内容和提供的证据资料数据,此项内容应说明清楚,指向明确,写清应证实的业务名称、内容、经手人、涉及的人与事、发生的时间、数量规模、金额凭匪及其号码等等,并留有被函证人回答问题的空档;  

   (4)函证的具体要求,包括回答的方式、内容、格式和复函的时间、回答人的签名、单位的盖章等;  
   
   (5)其他礼貌之语;  

   (6)发函单位的名称(盖章)、发函时间等; 函证函的格式设计各查账单位有所不同.没有统一的要求。  

   查账人员在查账过程中,实施函证所涉及的基本点是:  

   (1)尽量给予被函证者方便,给被函征人方便等于给自己工作带来方便,给对方越多的方便。同时也给自己收回函证的希望越大,所以查账人员既要考虑函证的总体设计的简明扼要.也要注意一些细微方面的处置,如是否在函证中附上回函的邮票,回函的信封是否已设计好(一般将函证反过来粘贴起来即可),回函信封上的收件人地址、邮编和收件人是否已注明,函证函中是否写明,谢谢合作”、“多谢支持”等礼貌之语等等;在函证中是否通知对方我方的电话号码的联络方法,是否要求对方提供电话和联络方法—一这对于以后查寻一些不明事项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2)为了保证函证的效果,有关函证的事宜应保密,避免由被查单位人员办理和参与有关函证的事宜,包括选择决定函证单位或个人、写函证函、函证函封口、投递、答复函的接收等,以防其窜改函件或从中舞弊掺假;  

   (3)如果发现被查单位知悉查账人员调查的行踪,应采取补救措施,如增加函证单位或个人、改变函证内容、改用其他调查取证的方法等;在采取积极函证法下,规定的时间后仍未收到对方复函,也应采取一定补救措施,如可再度发函、亲自派员前往调查、委托有关部门和人员就地取证等;  

   (4)对发函和收函工作应做好必要的记录工作,特别是对发函数量、单位、内容及经办人等信息,应排出编号、列出清单、载明时间,记录在案;如系逾期未收的积极函证函,采取补救办法的也应注明其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对已收到的回函应将其结果记人查账工作底稿,有时回函结果不甚满意的也应在底稿中说明。  



现金流量表编制(速成)



   如何根据两大主表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如何根据两大主表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企业报表编制的一个难点,如果对所有的会计分录,按现金流量表准则的要求全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这等于是重做一套会计分录,无疑将大大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财务人员因此希望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大主表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这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无法编制出现金流量表的,还需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获取相关数据。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提出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与读者探讨,这一编制方法的数据来源主要依据两大主表,只从相关账簿中获得必须的数据,以达到简单、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从重要性原则出发,牺牲精确性,以换取速度。  

    编制现金流量表按以下由易到难顺序快速完成编制:首先填列补充资料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各项目,并确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第二填列主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三填列主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四计算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计算公式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难点在于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于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在企业业务中相对较少,财务数据容易获取,因此这两项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容易填列,并容易确保这两项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结果正确,从而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容易确保正确。这一步计算的结果,可以验证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各项目是否填列正确。第五填列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第六最后填列主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由于本项中“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是倒挤产生,因此主表和附加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相等的,从而快速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下面按以上顺序详细说明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和公式: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一般无数据。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 收到的税费返还=(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汇兑损益  

   七、重要说明  

   本文提出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仅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办法,说其简单,是因为这个方法仅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部分明细账编制,而实际业务是错综复杂的,按本文办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无法全面反映出来;按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编制,工作量又非常大,这需要平时做好积累,在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是年度决算报表,平时并无编报要求,大部分企业财务因为工作繁忙,而疏忽做好这一基础工作,都是年终决算时临时编制,却又无从着手,本文方法可以暂时解决这些企业财务人员的燃眉之急。  

   现金流量表在企业决策中作用,各企业管理层还未引起高度重视,企业财务人员编制该表也是应付完成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很难审计或干脆不审。充分发挥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还有一个逐步的认识过程。要精确编制现金流量表,需要财务人员平时按月做好数据的积累工作,本文提出的办法也仅是权宜之计,从重要性角度考虑,按本方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基本能反映出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满足企业基本的决策需要。各位可以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对该方法进行完善补充,以符合自己的编制习惯和需要。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从事报表编制的财务人员会很快熟练的,熟练后一般在一小时以内可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作者本人的最快速度是20分钟。  

   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是粗略性的,仅适合主业突出的单一主体企业,不适合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以及购并、重组、对外投资频繁的企业。(可以参考借鉴)  


合并报表编制妙则



     合并报表的编制表面看繁而杂,其实合并过程的难点就是怎样编制抵销分录,本文将其归结为抵销过程九步曲,(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具体的抵销程序,本文采用简洁的会计分录语言来表达这一繁杂的抵销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曲:资产负债表项目抵销  

由于子公司的净权益项目要么归属于母公司,要么归属于少数股权,对于体现整体的合并报表来说,需将这两部分抵销。具体分录为:  

借:实收资本(股本)……………………………(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数据)  
资本公积 …………………………………………………(同上)  
盈余公积 …………………………………………………(同上)  
未分配利润………………………………………………(同上)  
合并价差……………………(轧差数、借贷方位置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之和*少数股权所占分额)  

第二步曲: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项目抵销  

子公司的本期净利润要么归属于母公司,要么归属于少数股东,对于体现整体的合并报表来说,需将这两部分抵销。具体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子公司本年净利润*母公司所占分额)  
少数股东收益……………………………………(子公司本年净利润*少数股权所占分额)  
期初未分配利润……………………………………(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中数据)  
贷:提取盈余公积……………………………………(同上)  
应付利润……………………………………(同上)  
未分配利润…………………………………(同上)  

第三步曲:母子公司内部业务的抵销  

母子公司经常会发生业务往来,这部分业务很容易造成内部未实现的利润,从母子公司的整体而言,这部分未实现的利润属于虚增利润,应予以抵销,抵销过程视不同的业务类型而定。  
⑴ 存货业务  
① 本期销售额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销售额=销售价格*数量)  
贷:主营业务成本  
② 本期购进但本期未销出的部分,属于本期未实现利润,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未实现利润=本期销售额*利润率*未售出比率)  
贷:存货  
③ 上期购进,上期未售出,本期仍未售出的部分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销售额*上期利润率*上期未售出比率)  
贷:存货  
④ 上期购进,上期未售出,本期售出的部分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⑵ 固定资产业务  
A 子公司购进母公司存货用作为固定资产业务  
⊙ 购进当年:  
① 将未实现的利润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销售价格)  
贷: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固定资产…………………………(未实现利润部分)  
上述分录还视具体情况可能变为:  
②借:主营业务收入  
累计折旧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  
③借:主营业务收入  
固定资产  
贷:主营业务成本  
累计折旧  
此时,未实现利润部分就为固定资产的净值  
④ 未实现利润部分的摊销  
借:累计折旧………………………………(购进当年可以摊销部分)  
贷:管理费用  
⊙ 购进之后第n年:  
① 将未实现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数额等于购进当年的未实现利润部分)  
贷:固定资产  
② 第n年的未实现利润的摊销  
借:累计折旧…………………………………(未实现利润/折旧年限)  
贷:管理费用  
③ 以前年度未实现利润累计部分的抵销  
借:累计折旧……………………………………(购进时至上年末已摊销部分)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B 子公司购进母公司固定资产用作本公司的固定资产业务  
⊙ 购进当年:  
① 将未实现的利润抵销  
借:营业外收入………………………………(本期未实现利润)  
贷:固定资产  
② 未实现利润部分的摊销  
借:累计折旧 …………………………(购进当年可以摊销部分)  
贷:管理费用  
⊙ 购进之后第n年:  
① 将未实现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数额等于购进当年的未实现利润部分)  
贷:固定资产  
② 第n年的未实现利润的摊销  
借:累计折旧…………………………………(未实现利润/折旧年限)  
贷:管理费用  
③ 以前年度未实现利润累计部分的抵销  
借:累计折旧……………………………………(购进时至上年末已摊销部分)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C 子公司将其从母公司购进的固定资产出售时的业务  
① 期初出售: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净值-已抵销未实现利润的累计数额)  
贷:营业外收入  
② 期末出售: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净值-期初已抵销未实现利润的累计数额)  
贷:营业外收入  
管理费用…………………………(本年未实现利润部分的抵销)  
⑶ 债券业务  
① 将母子公司之间由于债券引起的资产负债账户抵销,差额进合并价差  
借:应付债券…………………………(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应付债券账面价值)  
合并价差…………………………(轧差数,借贷方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长期债权投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债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② 将母子公司之间由于债券引起的损益科目抵销,差额进合并价差  
借:投资收益………………………………(母公司对子公司由于债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应付债券产生的费用)  

第四步曲:内部积欠款项的抵销  

①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②借:预收账款  
贷:预付账款  

第五步曲:子公司被抵销的盈余公积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予以恢复  

借:提取盈余公积……………………(第二步曲分录中的提取盈余公积*母公司所占份额)  
期初未分配利润……………………(轧差数,借贷方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盈余公积…………………………(第一步曲分录中盈余公积*母公司所占份额)  

第六步曲:各项减值准备的抵销  

2001年的会计准则新增了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等几项准备,这使该部分的抵销变得稍微复杂一点了,故将其单独作为一步。  
⑴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的抵销  
借:坏账准备………………(本期期末的应收账款确定的坏账准备)  
管理费用………………(轧差数,借贷方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本期期初的应收账款确定的坏账准备)  
⑵ 存货的跌价准备的抵销  
借:存货跌价准备………………(截止期末累计计提的跌价准备)  
管理费用…………………(本期继续计提或冲回的跌价准备,借贷方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截止期初累计计提的跌价准备)  
⑶ 资产的减值准备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截止期末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  
营业外支出……………(本期继续计提或冲回的减值准备,借贷方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截止期初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  
⑷ 投资的减值准备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截止期末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  
投资收益…………………(本期继续计提或冲回的减值准备,借贷方视具体情况而定)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截止期初累计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七步曲:将上述分录列示在合并工作底稿中,与其对应科目相应加以抵销,即得合并报表。  

合并报表科目列示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收益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单独列示。  

第八步曲:特殊的抵销分录  

由于在一般的资产负债表中只列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其他准备项目与其对应的科目相抵后以净值列示,所以对于第六步曲分录的大多数准备科目,无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找到相对应的科目,即无法实现第七步曲中所述的抵销过程, 对于此种情况,可在前五步不便的情况下,第六步作如下修改:  
①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外,其余涉及准备科目用长期股权投资代替,借贷方向视具体情况而定。  
借:长期股权投资…………………………(代替各种准备科目)  
贷: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视不同的准备,用相应的科目)  
②将上述分录中的长期股权投资冲销  
借:合并价差  
贷:长期股权投资  

第九步曲:验证  

抵销完所得的合并报表是否正确,可采取一些方法验证,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为零,子公司的净权益为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为零等。  


 


个人出售住房有关税收问题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一)?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的规定,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取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二)?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其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的售房款,减去住房面积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款、向财政或原产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以及税法规定的合理费用后的余额。其中,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按县级(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确定,目前暂按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掌握。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售房款-住房建筑面积×4000元/平方米-合理费用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三)?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出售已购公有住房的规定是指:
   已购公有住房是指城镇职工根据国家和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按照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四)?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其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的售房款,减去住房面积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款、向财政或原产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以及税法规定的合理费用后的余额。其中,合理费用包括已购公有住房购买、出售过程中按规定缴纳的税费。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五)?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根据京政发[2003]3号的规定,已购公有住房产权人补交土地出让金后,所购公有住房即变成商品房。出售此类商品房,其应纳税所得额为商品房销售款,减去住房面积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款、补交的土地出让金以及税法规定的合理费用后的余额。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销售额-住房建筑面积×4000元/平方米-补交的土地出让金-合理费用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六)?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个人从市场上购买已购公有住房,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后,此公有住房变成商品房。出售此类商品房,其应纳税所得额为商品房销售额,减去购买价款、补交的土地出让金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销售额-购买价款-补交的土地出让金-合理费用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七)?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其他商品房。个人从市场上购买的其他商品房,出售时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商品房销售款,减去购买价款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其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销售额-购买价款-合理费用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个人出售住房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之八)?  

   根据京财税[2003]732号文件规定,职工以成本价(或标准价)出资的集资合作建房、安居工程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拆迁安置住房,比照已购公有住房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职工按房改政策规定,超过房改成本价标准购买公有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此类房屋上市出售,其购买或集资价格每建筑平方米低于4000元的,住房面积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款按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掌握。超过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的,比照其他商品房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再议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财务报表

1.报表的核算

  报表的核算结果和最终表现形式,是企业经济信息系统输出的主要渠道,是外界了解企业的主要窗口,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态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综合反映。

  企业生产经营中并存着三种类型的核算:即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所以也就存在着相应的三种核算报表:财务报表、统计报表和业务报表,这三种报表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三种报表相对应,报表查账也可分为:会计报表查账、统计报表查账、业务报表查账。会计报表检查的重点是为实现报表检查的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查的重点及其主要内容。对会计报表的检查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会计报表的内在质量的检查,侧重于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是分析和评价性检查,侧重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2.会计报表常规性审查

  对会计报表常规性审查主要包括报表编制是否符合规定的手续和程序;各种报表如主表、附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制是否齐全;报表的截止日期是否适当,资料来源是否可靠;报表内容是否完整;各项目数据如年初数、期末数及小计、合计、总计是否正确;对主要报表应逐一核对,其他报表一般可先核对总数,发现差错和可疑问题再进行具体核对,对发现的差错和不平衡现象必须查明原因,找出源头。

  3.报表勾稽关系的审查

  报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包括主表与附表、主表与主表、前期报表与本期报表、报表与计划、账簿之间等。对报表勾稽关系的审查,可以进一步验证报表的正确性,研究企业资金运动的联系和趋势。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表现为:

  (1)前期报表与本期报表的关系,即本期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期初数等于上期报表的期末数,本期报表中有关项目的累计数是上期报表的累计数加本期发生数;

  (2)本期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式等;

  (3)主表与附表之间的关系,一般附表是用以说明主表中某些特定项目,主表中某些项目是附表的计算结果;

  (4)各类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实际项目的勾稽关系等。

  4.报表中有关内容的检查

  对报表有关内容的检查是报表检查的核心,即对报表中有关数据进行审查分析,即验证报表中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地反映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并进一步观察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于各种会计报表的性质不同。

  反映的内容不同,检查人员所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如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反映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资产、负债和资本等账户。这类账户属于实账户,既有余额可供核算,又有实物可供盘点,还可以经过调查研究取证以及进行平衡分析、结构分析等,以证实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但损益表却不同,其性质属于动态报表,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经营过程和结果,其资料来源于收入、成本费用等账户,一般无余额,也无实物町供盘点,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摊销、分配才能得出其报表项目数;所以对它们的检查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取得检查的证据,取得检查成果。

对报表分析、评价性检查,主要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的检查实现的:

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

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及其可靠性;

分析评价资本结构及其稳健性;

分析评价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

分析评价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其风险性。 统计报表的检查重点与会计报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要对报表本身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所提供的统计信息正确无误;

  同时要对统计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性。前者主要检查统计报表的结构是否合理;

  项目是否齐全;其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统计部门的规定;各统计数据的来源是否经过科学严密的计算汇总;有无人为的调节;

  有无用预计数、估计数和期望数来代替实际统计数;报表要素是否完整;指标的口径是否正确;报表的填写是否规范;

  报表的文字、数据、表格等是否清晰、整洁;报表中各小计、合计和总计是否正确,有无计算错课和其他明显不妥之处。业务报表的检查重点是报表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有无该设的未设,不该设的却盲目设置现象,各报表之间的编制、传递和上报关系是否清楚,报送的时间是否及时,其应有作用是否能正常发挥;

  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真实、可靠,是否体现了相关性、重要性和充分性的原则要求;是否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工具;业务报表的编制是否有具体规范要求。有关人员编制报表是否按章办事;业务报表的质量是否能满足管理需要;有无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等等。

  5.报表查账的常见方法

  报表检查的常见方法有:

  (1)审阅法

  这是对报表检查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指对报表进行仔细阅读和审视性检查,看其是否存在问题,如各项目是否齐全,具内容是否充分反映,各种勾稽关系是否存在,各项目数据是否正常,文字说明是否准确等,如发现异常或可疑之处,则应进一步审查有关资料。

  (2)复核法

  指对报表中所列的有关计算结果进行重新计算检验,视其是否存在错、漏、重问题,特别是对报表中的小计、合计和总计进行复核,对其应有平衡关系进行复核,对报表中有关指标值进行复核等等,以发现错误,判断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要求被查单位及时纠正和调整。

  (3)核对法

  这是确定有关数据是否相符的常用方法,如报表与账簿有关数据,报表之间的有关数据等,如经核对不符,说明存在问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4)比较法

  即将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具有可比性的资料数据进行比较,旨在验证有关资料数据是否合理,如本期与上期比较,财产物资库存的增减、应收应付款项的增减变动、利润的升降等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且不能说明理由,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5)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对报表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判断各种可能存车的问题及其原因,井确定下一步审查的重点和范围。分析是综合的前提,是对总体进行分类、解剖的重要手段。分析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各种方法审查的结果,以及检查人员的经验、水平和技能。

报表的查账方法与技巧:账户分析方法
2006-5-24
 14:23

1.账户分析方法的特点

  账户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先审查报表和凭证,而是直接在账面上审查,以便发现可疑账项,为进一步审查提供线索。

  2.对应关系分析

  按账户借贷方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查明是否有不正常、不合理的对应关系。 例如在审查一笔销售业务时,发现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原材料  3000

  销售材料应在“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内核算,不应直接记人“原材料”账户,上笔业务正确的会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3000

  同时结转:

  借:其他业务支出  3000

   贷:原材料  3000

  3.发生额和余额分析

  对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进行分析,以查明其内容是否正确、合理,有无错弊和异常现象。例如,在审阅企业管理费用明细账中的修理费时,发现记有修建花园、假山、鱼池、亭台等用。这是将应列入专用基金的开支,人为地摊人期间费用。再如在审阅成品明细帐时,发现A型电机明细账结存中的数量是蓝字,金额却为红字。这是由于多转产品销售成本造成的,说明该企业销售利润不准。

  4.相关账户内容结合分析

  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这两个账户编一份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减去折旧账户余额,应等于固定资产净值。如果不等,则说明账户对应关系及其记录可能有差错。采用账户分析法,对于发现会计原理运用上的错误、会计分录上的错误和记录中的错误甚为有效。但企业账户较多,查起来费时费力,一般适用于审查对应关系容易搞错的账户或容易发生错弊的账户。

  5.逻辑推理分析

  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资料,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推测和判断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结果的一种方法。例如: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会计人员所作的会计凭证时,发现有笔销售收入未记销售账,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 3000

   贷:应付账款 3000

  审计人员据以推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账务处理错误,二是利用应付款科目贪污销货款。结果如何有待查证。

  审计人员认真审查了该会计人员所编制的其他记账凭证,发现有一张记账凭证的分录是:

  借:应付账款 3000

   贷:现金 3000

  经查,不仅会计分录是会计人员亲手编制,而且领款经手人也是其本人签字,未转交他人,可以认定,此款为该会计人员所贪污。在审计实践中,逻辑推理分析法通常与判断抽样或统计抽样等方法结合使用,以便验证推理的正确性。

 6.重记与漏记的查证含义

  无论是重记还是漏记,都使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未得到真实、正确的记录和反映。但是,由于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出现问题的会计处理环节不同,其问题的线索或疑点和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同。那么,对其查证的方法以及处理的形式也就不一样。

  7.账户发生重记或漏记

  造成账户发生重记或漏记原因一般是记账人员在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由于未在记账凭证上做已入账的标记,或者由于工作疏忽,使会计凭证中所确定的会计账户(会计分录)重记或漏记。这种形式的重记或漏记,又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账户借贷双方同时重记或漏记;二是账户借贷双方中的一方重记或漏记。对这两种形式的重记或漏记应采用不同的查处方法。

  (1)借贷双方同时在账上重记或漏记问题的查处 借贷双方同时在账上重记或漏记就是将记账凭证所确定的账户都造成重记或漏记。这种问题发生后,不影响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所编制的计算表和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从公式上也是平衡的,因此,对其查证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对此,一般将在审阅账户时所发现的业务内容、金额等相同的记录作为线索或疑点,然后,再调阅会计凭证,进行账证核对,从而查证问题。问题查证后,若是重记,应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科目相同但金额为红字的记账凭证并登记入账,将重记的内容冲销,在凭证和账簿摘要中都应说明冲销某年某月某日某号的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有关账户。

  由于登记日与记账凭证上的制证日期一般已有一段距离,应在账簿摘要中说明“根据原记账凭证补记内容”的字样。

  (2)借贷双方中的一方在账上重记或漏记问题的查处 借贷双方中的一方在账上重记或漏记就是将记账凭证所确定的借方账户或贷方账户一方造成重记或漏记。这种问题发生后,会破坏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所编制的试算表、资产负债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也会不平衡。

  如对于借记“现金”5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0元的提取现金经济业务,若重记或漏记贷方。都会造成试算表科目汇总表的借方金额总计大于贷方金额500元。若据此编制资产负债表,也会造成“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不等。

  等号左边大于右边500元(当然在试算表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可能编制“资产负债表”)。对于上述提取现金业务,若重记贷方或漏记借方,都会造成试算表、科目汇总表的贷方金额多计500元,造成上述会计方程式不等,等号右边大于左边500元。

  对有明细账户的总账账户重记或漏记后,若相应的明细账也重记或漏记了,尽管不会影响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平衡关系,但上述诸表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若总账重记或漏记后,相应的明细账未重记或漏记。不仅上述诸表不平衡,还会使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视重记或漏记的具体借贷方向,要么总账余额(借方或贷方)大于明细账余额合计(借方或贷方),要么明细账余额合计(借方或贷方)大于总账余额(借方或贷方)。若明细账重记或漏记后,对应的总账未重记或漏记,尽管上述诸表是平衡的,但是,总账与明细账之间依然不平衡。

  8.未在账簿中进行记录和反映造成漏记

  如出纳员利用不健全、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签发现金支票取款,将其占为已有后,未编制记账凭证,未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有关账户。例如,某一辆即将报废的汽车出售给某单位或个人,收取对方付出的现金后未给对方开具发票,将此款存人单位的“小金库”或将其私分等。这种形式的漏记,一般是会计舞弊。

9.部分业务内容漏记

  如某商业企业在销售包括随货购进、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在内的商品时,将包装物估价收入计入“其他应付款”账户,即(假设销售收入40000,包装物估价5000元)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商品销售收入 35000

     其他应付款 5000

  对产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的该笔收入,该企业可能日后将其从招待费用列支,或者将其从银行提取后私分等,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付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这样,就将应计入“商品销售收入”的部分金额(5000元)漏记了,尽管它没有被直接置于账外(即5000元不记人任何账户)形成“小金库”。这种形式的漏记发生后,其线索或疑点表现为证证(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不符。查证人员可以在证证、账证核对时发现不相符的问题,然后再通过核对、复校有关账证记录,结合调查分析有关情况来查证问题。由于会计凭证在所有会计资料中多且杂,若这种形式的漏记弊端偶有发生,那么,在无其他任何线索的情况下,想通过账证、证证核对来发现问题,不能说不可能,但其可能性是相当小的,除非不惜工本,进行详细核对。

  因此,对于此类问题,一般在审阅有关账簿记录时可以发现线索,然后再调阅凭证,进行账证、证证核对,从而较快较省力地查证问题。如对于上述漏记包装物估价款5000元的问题,可能在审阅“其他应付款”账户时,发现此笔摘要不明或不正确的业务记录的线索,然后,根据该账户所记录的据以入账的凭证日期及号码,调出会计凭证,在账证、证证核对的基础上便可使其得到查证。该企业若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制进行核算,还可以在审阅“库存商品”明细账时,发现此笔销售业务结转销售成本的金额小于账中记录的销售数量与售价的乘积(当然,为了掩盖问题,可能按实际售价结转成本),以此为线索也可以通过账证、证证核对查证问题。

  10.总账账户之间串记的查证

  总账账户之间串记就是将应记录到某总账账户上的内容串记到另一种总账账户上。

  这种错误发生后,尽管未破坏总账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月末试算表和定期编制的科目汇总表也是平衡的,但总账与所属明细账之间却失去了平衡关系。另外,有时也会造成被串记账户发生反常方向的余额。

  11.两个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

  两个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是将应记入某总账户某明细账中的一笔业务记人另一总账账户下的某明细账中。

  12.同一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

  同一总账账户下的明细账记串就是将应记入某总账账户下某明细账中的一笔经济业务却记人该总账账户下另一明细账中。

13.两个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记串

  两个总账及其所属明细账记串,是将应记人某总账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的一笔经济济业务记入另一总账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账。

  14.反向记账

  会计记账反向是指在同一总账或明细账内,将应记入借方的数字记人了贷方,将应记入贷方的数字记人了借方;或者将蓝字记成了红字,将红字记成了蓝字。这种问题往往也是由于记账人员工作疏忽,记错了账簿中的借贷栏次形成的会计错误。由于记反方向的账户不同,问题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也有所不同,对其查证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

  (1)总账账户记反方向

  总账账户记反方向就是在某一总账账户内将应记人借方的数字记入了贷方,将应记入贷方的数字记人了借方;或者将蓝字记成了红字,将红字记成了蓝字。

  (2)明细账记反方向

  明细账记反方向就是在某一总账账户内将应记人借方的数字记人了贷方,将应记入贷方的数字记入借方。或者将蓝字记成了红字,将红字记成了蓝字。

  15.账簿奇异分析查证法

  账簿分析主要是对总账账户借贷方对应关系及其发生额的分析,是对明细账借贷方发生额来去踪迹的分析,有时也包括对与被查账户相关的凭证的延伸检查分析。这些分析既要依靠查账人员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实际经验,同时也要依赖账簿分析法的技术、技巧。在长期的查账实践中,查账人员积累了一系列账簿分析检查的经验和方法,它为我们进行账簿分析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和参考,账簿奇异分析检查法就是其中一种,现简单说明如下:

  从账面奇异金额发现问题。 会计资料是数字的海洋,数字是构成会计资料的基本材料。所谓奇异数字是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奇怪异常的数字,所谓异常是指该数据针对其业务内容和其所反映的信息内容而言的,没有一个数字绝对是异常数字,也没有一个数字天然不是异常数字,异常数是相对而言的。如购买一辆板车用去600元是正常数,而修理一辆板车用了600元就是异常数,如果将来物价上扬到一定程度,购买板车用600元也可能是异常数;认识异常必须结合特定时期的特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必须由查账人员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16.如何识别异常数 识别异常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从数目大小发现问题。特别对一些经济业务有一定的数量金额界限的,如发现无故突破该界限便可视为异常,应进行深入调查审核,我们可以用该界限去把握其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之度,这个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理解:有关数据具有的比例结构,如折旧与固定资产原值存在比例关系,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存在比例关系,应付福利费与工资总额存在比例关系等;有关费用的发生与其业务规模和拓展的联系,如某企业销售费用过去每月为12万元,本月份销售量未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而销售费用却上升至20万元,则这20万元就是值得推敲的异数,因为销售费用增加无业务背景的支托。有关常识的运用,如上述的修理板车便是一例;

  (2)从数字的正负方向发现问题。在账簿体系中,有的会计科目的余额本身应为借方记录值或贷方记录值,有的账户是虚账户,有的是实账户,在经济业务中有的业务本身是一种增加(正向)或减少(负向);如购买材料应支付货款,即企业的材料应为增加,而企业的银行存款应是减少,如果经济业务活动的结果与之相悖,则说明存在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出现异常。例如被审计单位进行材料实物盘点,经查出现了某材料的期初余额加本期收入数小于本期发生数加期末盘存数的“余额”,即出现了来历不明的材料剩余,该余额便为异常数。有的虚账户出现了期末余额就是奇异数,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3)从数字的精确程度发现问题。一般会计核算对数字的计算有相应的精度要求,财会人员应以此为标准处理有关会计业务,如果发现有的账簿中有的业务支出出现过分的精确或不精确,都应列为异常而加以分析。例如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利润为300万元,某产品的材料成本差异摊销值为3000元,就是一异常数,理由是销售收入经扣除销售成本、税金等产生利润,材料成本差异经过汇集再按一定的分配率分配到产品之中,怎么如此凑巧正好为一位正整数,其中有无人为调节的因素,确实值得怀疑。

  16.从账面奇异时间发现问题

  所有经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的,财务人员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也应准确反映其发生的时间或时期,时间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重要因素,而这一要素不像金额数值那样广为人们所重视,常常易被忽略,但它往往也暴露出许多疑点和线索。认识和判断时间异常主要从两方面人手:

  (1)从时点的错位发现问题。经济活动有其特定的时间,具体说它总是发生于某一时点,如果有关账簿或凭证记录上无时点反映,或故意使之模糊起来,或虽有所反映但所反映的时间与其相对应的经济活动有明显矛盾,都应列为异常数,作为进一步审计的重点。如现货购买材料记录所反映的时间与实物验收时点、付款时点相距甚远,就是一例异常,应引起警觉;再如某市供电局前局长收受贿赂,其中一笔收贿8万元,当法庭审讯时有关人员出示了一张借据,由此被告一口咬定其收到8万元的现金不属于受贿,而是向朋友借款行为,到底是借款还是收受贿赂,关键是该借据写于何时点,后经查该借据是在事情败露后,当事人补写的,将时间往前推了一年多,说明其收受贿赂的事实清楚、罪名成立。

  (2)从时间区间的延长或缩短发现问题。许多经济活动的进行总有一定时间区间,超出正常的时间区间不能完成正常时间段所完成的经济业务,说明其中存在非正常因素,所以应列为异常数加以分析,如企业的债权超过结算期和信用期不能收回就可能出现坏账,企业在途材料和在途商品根据合同规定及其所采用的运输方式,长期不能到货,就出现异常,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在库的材料长期不用,说明出现了超储积压。

17.从账面业务的奇异地点发现问题

  如上述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空间和地点进行的,这一空间和地点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如企业采购材料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卖主,也就是说有相对稳定的采购地点,企业的产品一般也就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也就是说有相对固定的销售地域,如果这些地点发生变化则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变化和调整;

  如果这种变化不能说明其正常理由,甚至业务发生地点与其业务内容发生违反逻辑的现象,这都说明出现了异常,应作为进一步审查的线索。例如被审计单位的采购人员为谋取个人好处费、回扣等,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舍国营求个体、舍廉求贵、舍计划内求计划外,这必然表现为企业同一商品、同一价格在多个地点可以采购到,采购人员偏偏到远僻的地方去购买,即出现异常地点。同时异常地点还常常表现为单位物资的奇怪的流向,即企业的物流与货币流不是呈现交换性对流,而是出现场流或货币流的迂回往返,甚至出现不明去向的流动;如A企业向B企业购买物资,正常情形应为B企业向A企业供货,A企业向B企业付款,但却出现B企业向第三方供货,A企业向另一单位付款的现象,这也是异常地点的表现。再就是某些经济活动发生的地点明显违背常识,如被审计单位本身地处广东,却赴东北采购热带水果,地处产煤区的企业却赴能源紧张地采购煤炭等等,这些常识性“失误”不能不引起查账人员的注意。

  18.从账面奇异的账户对应关系中发现问题

  账户的对应关系通过记账凭证上所载明的会计分录加以表现,反映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对应增减变动。 所谓奇异的对应关系是指不正常地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破坏了账户正常的对应关系,因而未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资金变化。

  发现奇异的对应关系一般从财产物资和资金的来源及去向入手,特别要注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检查,如原材料增加,对应科目一般为银行存款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原材料的减少,其对应科目一般为成本费用的增加;但如果发现贷记“原材料”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则反映企业出售原材料直接计入存款,却未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应作为异常对应关系,要查明原因;

  又如企业借记”原材料——A“科目,同时又贷记”原材料——B“科目,则反映企业以物易物,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也应列为异常对应关系作仔细检查。

  19.从账面奇异的购销单位发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其他单位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且日趋复杂,但无论如何企业总有自身的业务联系单位,其经济业务活动总有一定规律性,如果企业交往的单位违背这一规律,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济活动无关,则可视为异常的购销单位,应作进一步深入检查。如何发现奇异购销单位可以从两方面查找:

  (1)从购销单位的业务范围来判定奇异单位。因为任何单位都有其正常业务,如果超出其范围,购销单位开具的凭证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与其本身的经营业务不符,如经营食品的企业发生了倒买倒卖紧俏能源的业务,就可视为异常购销单位,并作为疑点作进一步查实;

  (2)从购销单位与结算单位的矛盾发现异常。在正常的经济交往中一般购货单位必为付款单位或负债单位,如果两者发生分离。出现了非买卖关系的第三者,不供货却收款或不收货却付款,则可视为不正常现象,并应查明事实真相。

  20.从账面反映的异常发现问题

  经济业务的发生须有一定的经办人并办理正规手续,如果有的业务经办人或有关手续异常,则说明该业务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予以查明。如被查单位从事采购业务的经办人不是本企业职工,且身份不明,这不能不说存在问题(当然,这不一定通过账面检查可以发现,查账人员可以将查账与查实结合起来加以揭露)。又如,被查单位的采购货物到厂并已入库,借记”原材料“科目,但却无正常的货物验收手续,财务部门仅仅根据购货发票记账,这也不能不引起查账人员的注意,将其作为进一步审查的重点。

  21.从账面的逻辑混乱发现问题

  企业的账面业务记录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这种逻辑维系着账务体系的运作,保持了企业价值运动的正常进行,如果出现逻辑紊乱,说明账目记录中出现了矛盾或错误,而这矛盾或错误往往隐匿着各种问题,所以必须查清。如企业”原材料“账户出现贷方余额,”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额大于其发生额,未曾从银行提取现金却有充足的现金可用,秋冬季大量发放降温费、夏天却发烤火费和取暖费等等,都是与正常逻辑不符的,应列为查账人员深究不放的对象内容。


查找错账、防错改错的技巧

记账的时候出现错账的情况在所难免,查起来费时费力。古人云,上山容易下山难,会计们不禁感慨:“记账容易查账难”。查账这么难,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探讨?有没有捷径可循?在这里分享一些查账的经验,希望帮助大家减少查错账的时间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企业管理和经济核算上。

除二法

记账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借贷方记反或红蓝字记反;简称为“反向”。它有一个特定的规律就是错账差数一定是偶数,只要将差数用二除得的商就是错账数。所以称这种查账方法为除二法,这是一种最常见而简便的查错账方法。


例如,某月资产负债表借贷的两方余额不平衡,其错账差数是3750.64元,这个差数是偶数,它就存有“反向”的可能,那可以用3750.64/2=1875.32元,这样只要去查找1875.32元这笔账是否记反方向就是了。如错误差数是奇数,那就没有记反方向的可能,就不适用于“除二法”来查。

除九法

在日常记账中常会发生前后两个数字颠倒、三个数字前后颠倒和数字移位。它们共同特点是错账差数一定是九的倍数或者差数每个数字之和也是九的倍数。因此,这类情况均可应用“除九法”来查找。下面分三种情况来讲。


(一)两数前后颠倒


这种情况除以上共同特点外还有其固有的特点,就是错账差数用九除得的商是错数前后两数之差,例举如下:


1.差数是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1,如10、21、32、43、54、65、76、87、89及其各“倒数”。


2.差数是18/9=2,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2,如20、31、42、53、64、75、86、97及其各“倒数”。


3.差数是27/9=3,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3,如30、41、52、63、74、85、96及其各“倒数”。


4.差数是36/9=4,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4,如40、51、62、73、81、95及其各位“倒数”。


5.差数是45/9=5,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5,如50、61、72、83、94及其各位“倒数”。


6.差数是54/9=6,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6,如60、71、82、93及其各“倒数”。


7.差数是63/9=7,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7,如70、81、92及其各“倒数”。


8.差数是72/9=8,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8,如80、91及其各“倒数”。


9.差数是81/9=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9,如90及其各“倒数”。


(这里的“倒数”是指个位与十位前后颠倒的错数)

例如,将81误记18,则差数是63,以63/9=7,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肯定是7,这样只要查70、81、92及其各“倒数”就是了。无需在与此无关的数字中去查找。


(二)三个数字前后颠倒


这种情况除了具有共同特点外也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三位数前后颠倒的错账差数都是99的倍数,差数用99除得的商即是三位数中前后两数之差。例举如下:


1.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1,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是99,如100与001、221与122、334与433、445与544、655与556、766与667、889与988、998与899的差数都是99。


2.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2,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一倍,即为198,如311与113、466与664、557与755、775与577、886与688、997与799的差数都是198。


3.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3,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三倍即为297,如441与144、552与255、663与366、744与447、885与588、996与699的差数都是297。


4.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4,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四倍即为396,如551与155、662与266、773与377、844与448、955与559的差数都是396。


5.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5,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的五倍即为495,如550与055、661与166、722与227、833与338、944与449的差数都是495。


6.三位数头与尾两数之差是6,那么数字颠倒后的差数则是99×6=594;同样,头与尾数之差是7,那么数字颠倒的差是99×7=693;头与尾数之差是8,那么数字颠倒的差是99×8=792;头与尾数之差是9,那么数字颠倒的差是99×9=891。


(三)数字移位


这种情况也称错位,俗称大小数,这是日常工作中较容易发生的差错。除其差数和差数每个数字之和是九的倍数外,也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数字移位的错误,只要将差数用九除得的商就是错账数。


例如2000错记为200或20000,它的差数就为1800和18000,它们的差数和每个数字之和都是九的倍数,将差数分别用九除,所得的商分别是200和2000,只要查找这样的数字就可以查到记账移位的错误了。


数字移位危害很大,如前移一位它的差数就虚增了9倍,向后移一位就虚减了90%,如不及时查处就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因此,对此错账必须高度警惕,要及早发现纠正,确保会计核算数字的正确反映。


由此看“9”是个奇妙的数字。它的奇妙之处还有很多,上面两位数与其倒数的差数和三位数字与其倒数的差数是9的倍数,数字与其移位后的数字的差数也是9的倍数,其实任何数字与其倒数的差数都是9的倍数,而且任何四位顺序数与其倒数之差都是3087,如4321与1234、5432与2345、6543与3456其倒数的差都是3087。任何五位数顺序数与其例数之差都是41976,任何六位数顺序数与其倒数之差都是530865,任何七位数顺序数与其倒数之差都是6419754……这些差数都是9的倍数。


还有这样一个奇怪的数字12345679若用9乘积变成111111111,若用2×9=18乘积变成9个2,若用3×9=27去乘,积变成9个3……若用9×9=81乘,积变9个9,这些说明了数字“9”的奇妙,查错账就可以利用9的奇妙。因此,除九法在查错账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差数法

根据错账差数直接查找的方法叫做差数法。有以下两种错账可用此法:


第一种是漏记或重记,因记账疏忽而漏记或重记一笔账,只要直接查找到差数的账就查到了,这类错账最容易发生在本期内同样数字的账发生了若干笔,这就容易发生漏记或重记。例如错账差数是1000元,本期内发生1000元的账有十笔,这就可以重复查找1000元的账是否漏记或重记就是了。


第二种是串户,串户可分为记账串户和科目汇总串户。先讲记账串户。如某公司在本单位有应收款和应付款两个账户,如记账凭证是借应收账款某公司500元,而记账时误记入借应付账款某公司500元,这就造成资产负债表双方是平衡的,但总账与分户明细账核对时应收款与应付款各发生差数500元,这就可以运用差数法到应收账款或应付款账户中直接查找500元的账是否串户。


还有一种是科目汇总(合并)时将借应收款500元误作为应付借款借500元汇总了,同样在总账与分类明细账核对时这两科目同时发生差数500元,经过查对如记账没有发生串户那么必定是科目汇总合并时科目汇总发生差错,查明更正就是。

象形法

在核对账目表时较多地遇到仅相差几分钱的错账,这类错账最头疼。这类错账一般来说是数字形状相像而发生差错。


根据其数字形状象形的规律去查找错账的方法命名为“象形法”,按其差数一般有如下规律:

1.如差数是1可能是3与2,5与6之误。

2.如差数是2可能是3与5,7与9之误。

3.如差数是3可能是3与6,6与9之误。

4.如差数是4可能是1与5,4与8之误。

5.如差数是5可能是1与6,2与7,3与8之误。

6.如差数是6可能是0与6,1与7之误。

7.连续同数字的账,容易发生少计或多计一位同数。如本是833330而误记为833333或误为833300,如差数是3或30而有了连续数字的账,就可重复查找一下。这里仅举几个例说明,因为个人书写数字形状字体不同而有区别。

顺查法

当错账发生笔数较多,各种错账混杂一起时,不能用一种方法查出,那就必须用“顺查法”来查,这是查错账的最后绝招。查账程序基本上与记账程序一样,每查对一笔就必须在账的后端做一个符号,这样一笔笔查下去就一定能查出。


在顺查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在顺查时还必须结合以上方法同时应用。总之不要被错账的假象所蒙蔽而滑过去,如有漏过去又必须从头查起,对此,只要仔细认真去查错账,就一定会暴露出来。

优选法

为了能较快地查出错账,必须在各种查错账方法上进行优选和在查错账的程序上进行优选:


查错账方法的优选。


首先根据错账差数进行分析,适用哪种方法的就采用哪种方法,适用两种方法以上的应按“先易后难、先逆查后顺查”的优选程序进行。查错账方法选择当否与查错账速度有关。


查错账的程序上也要用优选法,就是在查账时间的程序上先查什么时间较好,这要看企业大小而定,一般采用三分法。如某企业一月份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如差数是资产方多1001元。若本月记账凭证共三册共1~30号,那么就将第一册1~10号的各科目余额先进行试算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差数也是1001元,这说明错账就发生在第一册1~10号的账上。


若1~10号是平衡的,这说明错账在11号凭证以后的账上,那么再将第二册11~20号上的总账各科目余额进行试算,试算后即可确定,错账究竟发生在第二册11至20号凭证上还是在第三册21至30号凭证上。这样错账的目标缩小了,便于集中精力在小范围中查错账,容易查找。

防错方法

当掌握错账各种规律后,可采取一些预防发生错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先要加强复核工作。有条件的单位要配备专职复核,人员少的可以采取相互复核或自我复核。复核必须从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记账、结账、报表层层进行复核。这是预防发生错误的最基本方法。


(2)凭证编制和记账时书写数字要按标准书写,不要写奇形数字,而让记账人员误认误记,从而造成“象形”的错误,这是避免错账的重要环节。


(3)凡是制证、记账、算账、编制报表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切不可一面记账一面分心,那样会容易发生错账。会计记账时思想要高度集中,这是防止发生错账的根本办法。


(4)掌握错账规律后,在记账时,时刻警惕着反向、移位、颠倒、错字、错格、串户等差错的发生,这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差错。

纠错方法

错账查出后必须及时纠正,要按规范纠正,严禁挖、擦、补、涂改。但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划红线订正法。将错账的数字上划一条红线注销,然后在错账上方记上正确的数字,并在红线末端加盖记账人印章。


(2)补记差额法。查出错账发现少记部分差额,若用红线更正,已结余额必须全部划红线重结余额,严惩影响账册清晰,故应采用补记少记差额的办法,但要在补记账的摘要栏说明于某月某日补记和补记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少记差额。


(3)差额红字冲正法,查出错账发现借方(或贷方)多记部分差额,若用划红更正已结余额必须全部划红线重结余额,并在相同方向将多记差额用红字冲正,摘要说明同上。


(4)补结余额法。查出错账属金额错结,如错结余额不多可用划红线更正,如已错结余额账很多,如划红线更正影响账册清晰可采用补结正确余额办法,但必须在摘要栏内说明某月某日错结余额多少特更正。


(5)全额转正法。适用记账串户和科目错用,科目汇总差错,就采用全额转正法,先将错账转平,而后编制正确记账凭证,摘要栏内要详细说明更正何月何日和凭证编号的账。


(6)全额红字冲正法。一般牵涉到收入支出科目的会计分录先将错误会计分录用红字冲减,而后用蓝字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摘要栏要说明冲正何月何日和凭证编号的会计分录。


巴菲特财务报表分析八法,值得一看!

巴菲特说:“只有你愿意花时间学习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你才能够独立地选择投资目标”。相反,如果你不能从财务报表中看出上市公司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巴菲特认为,你就别在投资圈里混了。


那么如何像巴菲特一样精通财务报表分析呢?我们先看看他本人有哪些方法。




垂直分析



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占比最大的重要项目


垂直分析,又称为纵向分析,实质上是结构分析。


第一步,首先计算确定财务报表中各项目占总额的比重或百分比。


第二步,通过各项目的占比,分析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一般项目占比越大,其重要程度越高,对公司总体的影响程度越大。


第三步,将分析期各项目的比重与前期同项目比重对比,研究各项目的比重变动情况,对变动较大的重要项目进一步分析。


经过垂直分析法处理后的会计报表通常称为同度量报表、总体结构报表、共同比报表。以利润表为例,巴菲特非常关注销售毛利率、销售费用率、销售税前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这实质上就是对利润表进行垂直分析。


水平分析


分析财务报表年度变化最大的重要项目


水平分析法,又称横向比法,是将财务报表各项目报告期的数据与上一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企业财务数据变动情况。


水平分析进行的对比,一般不是只对比一两个项目,而是把财务报表报告期的所有项目与上一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对比分析,揭示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打下了基础,所以水平分析法是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这种本期与上期的对比分析,既要包括增减变动的绝对值,又要包括增减变动比率的相对值,才可以防止得出片面的结论。每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第一句就是说伯克希尔公司每股净资产比上一年度增长的百分比。


趋势分析



分析财务报表长期变化最大的重要项目


趋势分析,是一种长期分析,计算一个或多个项目随后连续多个报告期数据与基期比较的定基指数,或者与上一期比较的环比指数,形成一个指数时间序列,以此分析这个报表项目历史长期变动趋势,并作为预测未来长期发展趋势的依据之一。


趋势分析法既可用于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分析,即研究一定时期报表各项目的变动趋势,也可以只是对某些主要财务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巴菲特是长期投资,他特别重视公司净资产、盈利、销售收入的长期趋势分析。他每年致股东的信第一页就是一张表,列示从1965年以来伯克希尔公司每年每股净资产增长率、标准普尔500指标年增长率以及二者的差异。



比率分析



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


比率分析,就是将两个财务报表数据相除得出的相对比率,分析两个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比率分析是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比率一般分为四类:盈利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偿债能力比率,增长能力比率。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把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分成这四类。


从巴菲特过去40多年致股东的信来看,巴菲特这四类比率中最关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率。财务比率分析的最大作用是,使不同规模的企业财务数据所传递的财务信息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横向对照比较。


财务比率的常用标准有三种:历史标准、经验标准、行业标准。巴菲特经常会和历史水平进行比较。



因素分析


分析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因素替代法又称连环替代法,用来计算几个相互联系的驱动因素对综合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比如,销售收入取决于销量和单价两个因素,企业提价,往往会导致销量下降,我们可以用因素分析来测算价格上升和销量下降对收入的影响程度。


巴菲特2007年这样分析,1972年他收购喜诗糖果时,年销量为1600万磅。2007年增长到3200万磅,35年只增长了1倍。年增长率仅为2%。但销售收入却从1972年的0.3亿增长到2007年的3.83亿美元,35年增长了13倍。销量增长1倍,收入增长13倍,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持续涨价。



综合分析



多项重要指标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企业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各张财务报表、各个财务项目、各个财务分析指标是相互联系的,只是单独分析一项或一类财务指标,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陷入片面理解的误区。因此我们把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多个重要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企业经营系统的整体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对整个企业做出系统的全面的评价。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帕利普财务分析体系。最重要最常用的是杜邦财务体系: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这三个比率分别代表公司的销售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还可以根据其驱动因素进一步细分。



对比分析



和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


和那些进行广泛分散投资的机构不同,巴菲特高度集中投资于少数超级明星公司,前10大重仓股占组合超过80%,这些超级明星公司各项重要财务指标都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在长期稳定发展的行业中,那些伟大的超级明星企业也往往都有一个与其实力相比难分高下的对手。比如软饮料行业中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快餐行业中的麦当劳与肯德基,飞机制造行业中的波音与空客。两个超级明星企业旗鼓相当,几乎垄断了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双寡头垄断格局。


因此把超级明星公司与其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是最合适的方法。


前景分析


预测未来长期业绩是财务分析最终目标


巴菲特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不是分析所有公司,而是寻找极少数超级明星:“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能力非凡并且为股东着想的管理层来经营的大公司。这种目标公司并不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而且我们买入的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与我们的预测相符。但是这种投资方法——寻找超级明星——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财务预测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最终目标。巴菲特说得非常明确:“我关注的是公司未来20年甚至30年的盈利能力。”


假发票的审计方法

导读:近年来,假发票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大量税款流失,变造、伪造发票和使用假发票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是犯罪行为,应成为国家审计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

发票是指单位和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是记录经营活动内容的载体,是最基本的会计原始凭证之一,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税务机关控制税源、征收税款的重要依据,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假发票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大量税款流失,变造、伪造发票和使用假发票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是犯罪行为,应成为国家审计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对假发票问题开展审计,不但可以为国家追回大量税款,而且还可能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

  一、假发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现阶段,假发票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发票是假的,内容也是假的;2.发票是真的,但内容是假的;3.发票是假的,但内容是真的;4.不规范发票,指以内部票据代替发票,甚至是使用白条代替发票


  二、审计中查处假发票的方法


  我们在审核凭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假发票,但有时候难以辨认真伪,导致让一些不法行为有机可乘。为了更大力度地查处利用假发票的作为报销凭证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查处假发票。


  (一)了解和熟悉发票的种类。


  我国发票的种类繁多,按行业特点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项目分类,分为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类,其中普通发票主要由营业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不能开具专用发票的情况下也可使普通发票。


  (二)锁定假发票产生的重点领域。


  1.根据购买商品种类确定发票类型并发现假发票。2.根据业务性质发现假发票,部分单位以会议费、咨询费、宣传费以及办公用品等名义套取资金,审计中需对发票内容为此类业务的予以高度关注。3.关注税务代开发票,正常情况下,单位应该是发票的开具人,实际中若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的纳税人为企事业单位,则需要引起重视。4.根据发票种类确定发票使用领域并从中发现假发票。


  (三)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查询。


  1.运用网络查询。


  目前,全国所有国税、地税税务机关均在网上开通了查询发票的功能,可以在各级税务网站上找到查询发票的入口,根据发票的类型输入相应的发票代码、发票号 码以及验证码等相关信息后查询。


  2.运用电话查询。


  与网络查询功能相比,电话查询更为全面,可以通过拨打当地12366纳税热线,向税务机关咨询。


  3.到税务机关查询。


  前两种方法只能作为发现假发票的线索,不能作为审计证据使用,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如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发现了假发票,还需要到作为发票管理的税务部门进行确认,证据才具有法律效力。


  (四)深入追查业务真实性和资金用途流向。


  发现假发票只是发现了问题的表象,实质是假发票背后的业务实质和资金用途及流向。如果仅发现假发票而不继续追查,不仅不能发现重大问题线索,还可能留下巨大的审计风险。发现假发票后应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业务的真实性,业务是否真实发生,业务是否有必要发生等。二是关注资金支付的真实性。资金是否支付,资金支付方式是否可疑,资金支付对象是否存在问题以及资金支付后的流向和用途等。三是关注因开具和使用虚假发票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况。


会计作弊手法:存货业务

在存货管理和核算中的造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违规分摊,成本不实 一些企业在核算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时,将能够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直接计入,或将应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按规定进行合理的分摊。如在“材料采购”账户中。只核算购入材料的买价,将应计入购入材料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采购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购入材料发生的运杂费,不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而全部计入某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加大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减少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某企业从木材厂拉入圆木50吨,其他木料50吨,运杂费共计3万元,其他木料的采购成本则少计1.5万元,从而造成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核算不实。
  (2)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用制度所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选用的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能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都存在随意变更计价方法的问题,造成会计指标前后各期口径不一致,人为调节生产或销售成本,调节当期利润。如一企业某年选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商品购进价格上涨时,改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成本,购进价格下降时再用先进先出法,使该商品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交替使用,人为地调节利润。
  (3)材料盘盈、盘亏,不做转账处理 企业由于材料品种多,规格型号复杂,收发次数频繁,在计量和计算上难免发生差错,在仓储保管中可能发生自然损耗、损毁和被盗等问题。因此,企业应在年终时对各种材料进行实地盘点,并将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核对,对于材料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按照规定进行转账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却利用不正确处理盘盈或盘亏的手法,以调节利润。如有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但企业领导人担心“枪打出头鸟”,为了压低利润,就采取了只对材料盘盈做转账处理,而对材料盘亏留待下年度处理的做法;还有的企业随意转账,将盘盈材料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或将盘盈、盘亏与物资储备中发生的非常损失或溢出金额相互冲销,不转出其相应的“进项税额”,以增加增值税助抵扣数。
  (4)不报毁损,虚盈实亏 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材料,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转销其毁损价值,但有的企业为了掩盖其不景气的经营状况,搞虚盈实亏,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损材料,不列表呈报,使其损失价值仍潜藏在材料成本中。如某家专门生产毛线的企业,在年终进行财产清查时,发现库房由于管理原因,使许多库存毛线发生霉烂、虫蛀,损失价值达60万元。企业在预计全年收支情况后,发现如要列报毁损,企业就会由盈利转为亏损。该企业职工工资实行“工效挂钩”方式,如果企业亏损,职工就不能晋升工资,并影响到年终奖金的发放。权衡之后,企业领导授意财会部门,将应报损的材料全部从财产清查表中去掉,实物仍留存在仓库不做处理,年终账面数额结转下年度。这样的结果导致企业一方面当年形成虚盈实亏;另一方面为以后年度埋藏了潜亏因素。


专业&一站服务
全程&全域服务

复合&跨界服务

赋能&降本服务
LAW & CONSULTING DESIGN

共享知库
风控工具
体检治疗
法律财税
赋能降本
联系微信:cpa-and-lawyer 电话号码:06325551616 联系邮箱:yijiayi@yi-jia-yi.com 联系电话:15266297537 联系地址:山东省滕州市法院对过